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     
请看《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相似文献   

2.
对《五石之瓠》等先秦诸子的经典论述,在教学时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对其核心思想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应当探求先秦诸子在论说上的不同风格与方法,感知论说风格、方法背后的思维方式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邓书欣 《作文》2023,(12):43-44
<正>一、《五石之瓠》的比较分析内容(一)宋人对“不龟手之药”的用法与客对“不龟手之药”的用法在《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宋人善于制作使手不皲裂的药,世代进行漂洗衣物的工作。这是“不龟手之药”的一个用途。客在听说宋人拥有使手不会因受冻而皲裂的药,就将药方购买献给吴王。在吴国与越国的战争中,吴国的战士因为使用了“不龟手之药”,士兵的手不会因为受冻皲裂,所以拥有了打胜仗的重要条件。这是“不龟手之药”的另外用途。  相似文献   

4.
钟益 《读写月报》2023,(1):30-31
<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编有《五石之瓠》一文。对其中的“瓠落无所容”,教材的注解为“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笔者认为此处注解有待商榷。“瓠落”一词常用义有二:一是指“大貌,空廓貌”;二是指“潦倒失意貌,犹落拓”。教材将其注解为“宽大”,释义准确。但将“无所容”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则有违文句本意。  相似文献   

5.
<正>雄辩并非纵横家的专长,苏秦、张仪靠三寸不烂之舌,出入宫廷,纵横捭阖,常令人误以为雄辩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其实,孟子和庄子才是真正擅长辩论的人。庄子要让一般人接受他的哲学,超越人世纷扰,进入更广阔的精神宇宙。而且庄子擅长写寓言,一切质疑他的人都会进入他设计好的剧本,“子非鱼”也好,“五石之瓠”也好,寓言里的庄子永远得胜,呈现出预设的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辞源》载:“盘瓠,也作般瓠。古代传说为帝高辛氏之犬,其毛五色。……”《民族词典》载:“盘瓠,又作‘磐瓠’或‘盘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大名。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有关盘瓠的记载数《后汉书·南蛮传》最早,而《山海经·海内北经》、《宋书》、《魏书》、《南史》、《湖南通志》、《辰州府志》等文献,都记载着盘瓠的起源。盘瓠的后裔瑶族的《过山榜》、畲族的《狗皇歌》等也较详细叙述了盘瓠的起源。现今苗、瑶、黎、  相似文献   

7.
比兴思维是诗性思维,它兼有隐喻性与转喻性,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机制,赋予作品一个诗性结构。《红楼梦》的“象征一隐喻”/“寓言一转喻”转换的寓言性叙事结构,正体现了比兴思维“象征一隐喻”/“寓言一转喻”转换的诗性建构机制;《红楼梦》通过“以象运事”、“预叙”控制和比兴思维多种表现手法的交融,呈现出叙事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陈赟 《文教资料》2011,(33):88-91
《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9.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参读《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庄子·逍遥游》(《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老子智慧》(姚淦铭)、《庄子品读》(刘厚琴),感受《老子》《庄子》中的辩证思想和突破俗见的表达,感受道家文化的审美创造与时代意义。【预习任务】1.熟读《〈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以八个虚词为主)。  相似文献   

10.
说“瓜”     
从《令狐君壶》上面的铭文和《说文解字&;#183;瓜部》所著录的字形来看,“瓜”字像一葫芦状果实悬挂于茎蔓之上。以瓜为声符的瓠、弧、狐等字,读音和壶字相同。古书像《诗经&;#183;七月》里,就是以壶用作瓠字,“葫芦”是一个连绵词,其实也可以说就是“壶”字的缓读。所以,按照植物学的分类,瓜属于葫芦科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的文体之妙,妙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对《桃花源记》的文体特征进行多元探微,是让阅读成为一种创造性的、丰富化的欣赏过程。  相似文献   

12.
铁凝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部分作品是其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突破”,比如:《马路动作》《蝴蝶发笑》《我的失踪》《砸骨头》《甜蜜的拍打》《唇裂》《法人马婵娟》《棺材的故事》等都表现出一种审丑意识,人物形象夸张、情节“峰回路转”,结构层叠,却又“韵味十足”,体现出一种“寓言化”的审美范式。这种寓言化的书写方式,体现出了铁凝文学创作的智慧。文章主要从寓言化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特征等方面去分析铁凝小说的独特之处,从而揭示其作品在寓言化书写下所表达出的审美底蕴和写作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很有名的寓言,叫“庖丁解牛”。庖丁刚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经过三年磨炼,“未尝见全牛也”。他已然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自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文献对相单程领导的武溪蛮起义、“精夫”与“徒”二词为盘瓠蛮语言的记载、和相单程的出生地为沅陵县清水坪苗族乡莲花池村 ,即为《后汉书》引《荆州记》所载的“上就、武阳二乡 ,唯此盘瓠子孙”地 ,以及相单程及其子裔的相姓改向姓 ,苗语姓仍称为“松” (song)来看 ,可知相单程为盘瓠蛮中的苗族无疑  相似文献   

15.
苏轼散文名篇中的“五记”是指《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本文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五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庄子》全书的结构主线历来备受关注。今人叶舒宪与刘生良业已指出《庄子》文章具有“回环”结构,却未明确串接起来回环结构的那条主线。根据杨立华的提点,通过逐篇分析《庄子》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中关于“知”的论述,可知《庄子》全书是以“知”为线的“回环”结构,其“知”是作为《庄子》“技进乎道”之技术寓言的理论背景而存在的。《庄子》对“知”的关注,在当时是绝伦的,于后世也是超群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古诗文中对山水的称谓相当多。如《涉江》中的“冠切云之崔嵬”,《水经注·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滕王阁序》中的“列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崇阿”,《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亦崎岖而经丘”,《虎丘记》中的“其山无高岩邃壑”,《氓》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伐檀》中的“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愚溪诗序》中的“又峻急多坻石”等。为释疑难,现将古代对山水的称谓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考之上古音韵、《诗经》韵脚用字及形声字与声符的音韵关系,“朕”与“身”、“石”与“担”完全符合假借的前提条件。“云”为“ ”之省形简体,象刚分娩而下的胎儿之形。用为构字部件,“云”所表之义多与水流有关;而“ ”所表之义则多与胎儿有关。“吕”乃“宫”之省形简体,上古语音中“宫/吕”曾以复辅音“gl-”为声母,故“吕”既可充“竆/窮(穷)”字的声符,又可充当“闾”字的声符。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南蛮传》Ban瓠说,一误将Ban瓠为犬,二误将Ban瓠为“长沙,武陵蛮”之源,此说广为流传,误上加误达1500年,本文认为:Ban瓠本为黄帝后入,归入三苗部落并成为其著名首领,罗泌《路史.论Ban瓠之妄》言之成理;与长沙,武陵蛮有关的民族族源与远古九黎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