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走了一条和西方不同的道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严密控制人身,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官僚制度得以实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日趋加强。古代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农耕自然经济与宗法社会和中国化的宗教促进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探索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2.
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及东方专制主义论的传播,认为周代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史学界中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我接触有关周代历史的资料,觉得这种意见与周代的历史实际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周代有天子和国君,却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的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历史必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课讲到:“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确立对全国的统治算起,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为止,历时二千一百多年,西欧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才确立起来的.以英国为例,从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到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封建专制制度只存在了一百五十年;就法国而论,路易十一(1461—1483)统治始到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止,也只存在了三百年左右.中西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的时间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产生比西欧早得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第一次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先河。在封建社会里,尽管人们对其或褒或贬,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却得到了延袭和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八十年间,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许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李昱皎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交治腐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由浅人深的探讨。麻地产生原因多端,但根源何在?本文认为有以下三大因素。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立法权、官定任免权、司法权等都集...  相似文献   

7.
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及东方专制主义论的传播,认为周代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史学界中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我接触有关周代历史的资料,觉得这种意见与周代的历史实际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周代有天子和国君,却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的这一看法。一、宗法封建制不可能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提供条件周代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宗法封建制度。这是根据宗法制实行分封的制度。它在“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保障“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护王权或君权方面却只有消极作用。它不仅没能巩固和加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自秦汉以降所通行的君主专制政体,通常被冠以"儒表法里"之定位。以新制度主义观之,所谓法里,即是指法家设计的郡县制、官僚制、成文法制、户籍制等制度,构成了君主专制的正式制度框架;所谓儒表,则是指君主专制以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基础。法家设计的正式制度框架与儒家意识形态相耦合,便构成了君主专制"儒表法里"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在中国传统时期表现出极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只是到了近代才为其他模式的政治制度体系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但没有形成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和城邦民主制,反而支持和巩固了王权专制,向着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迈进了一大步,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0.
毕凤芹 《新高考》2009,(9):23-2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不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如什么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它们开始出现于哪个朝代,具体表现如何,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如何,大家往往很少能说清楚。  相似文献   

11.
晚清覆亡后,中国思想文化界、教育界在经过"五四"激烈反传统潮流洗礼后,逐渐形成一种倾向,认为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无法实行制度更新的罪魁,遂将社会转型与君主专制视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进而将君主专制一棒子打死,缺乏历史的分析态度。事实上,从世界各国的转型实践来看,君主专制与近代社会转型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关键在于统治者的作为。晚清政府的失败,究其原因,政事不足远大于政体不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导向内蕴于“内圣外王之道” ,是崇圣从王的政治心理导向、为政以德的政治行为导向、重义轻利的政治价值导向和大一统政治模式导向的内在统一。它是适应中国古代小农自然经济环境、君主专制政治实践和宗法族制的社会体脉而形成和发展的 ;既无法与现代中国社会相适应 ,又无法自我超越固有的局限性 ,必然要经历整体上的现代性变革。但其中的关于天人和谐 ,为政者应勤于修身、尚仁、崇义、重节以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主张 ,则是应该和可以批判继承的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之所谓中学者,于政治乃君主专制,于人伦乃三纲五常;其所谓西学者,唯西艺、西政(技法)而已。“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盖张氏之“中体西用者”,于学术人心固“独尊儒术”之变种也。张氏喋喋焉倡“保国、保教、保种”之巧言,终本不外保清廷、保专制、保独裁,达忠君之志者。“中体西用”之说,蓄数代陋儒曲士之旨趣,钩沉两千余年之痼疾,故其流播悠远,渍染深邃,暗流潜溪,墨浸环宇,固民治不进之厉阶,必去之而后民权民主能自安者也。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是白居易杰出的长诗,但宋代文人对它的阐释,无论是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多有贬低甚至是否定性的评价。宋人的不满并非仅仅是对叙事诗的接受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宋代是君主专制加强,士大夫对皇权依附性显著加深的时代,这种政治文化影响了他们的阐释和文化接受心态。他们对《长恨歌》的阐释是君权至尊的政治伦理意识在诗学批评领域的话语体现,尊君的道德思维模式成了他们诗学的话语规范。  相似文献   

15.
范蠡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两大政治家。二者均有务实精神,都主张让人民富裕。范蠡主张君主专制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民主政体,但亦主张权力集中,反对滥用民主。他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差别,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与世界上各种历史化比较,中华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受此熏陶,表现出了勤劳、智慧、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古老的哲学思想——道学。道学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明的发展进程。但是,在长期的君主独裁统治中,它逐渐含垢蒙尘,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导致了中国经济化的衰败和科技的落后。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是中华帝制的缔造者,他创立"皇帝"名号,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主张以"法令"治国并且统一臣民的言行思想.秦始皇的政治思维以"一"为典型特征,秦制便是对"一"政治理念在组织制度上的实现.秦始皇推崇法家却未独任法家,他以现实主义态度对先秦各派政治思想综合利用.从历史发展轨迹看,秦始皇是先秦政治思想和制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英国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摇篮。作为世界最早的宪政模式,英国议会君主制对世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英国代议民主制的宪政模式与世界各国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相结合,构成了当今世界议会民主政治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19.
从“民”的定位看民本思想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本认为民本论中民不是指有主体意识的、法律地位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统一于一身的公民,而是指向君主制下的、被统治的臣民。民本论的主张是“为民”,不是“民为”。它是君主理论中关于如何认识民,如何“牧民”的政治理论。从总体上看,这种思想体系对现代民主建设不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