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已成为现代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其原因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弱化.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与管理、努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等有效途径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道德失范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阻碍了高校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导致了大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弱化.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效果不佳、开放与虚拟的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应通过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等对策来有效减少以至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4.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的出现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点和网络环境、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弱化、大学生自身心理、思想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提高学生应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和道德水平,建设"绿色校园网络",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张珂 《时代教育》2014,(5):160+163
网络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在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其中的道德主体性的网络失范,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态势,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状况,有利于高校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和谐道德人格的培养不仅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借助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也随之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道德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伦理教育,注重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的维护机制,强化大学生的反省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养成和谐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包括行为上的失范和认识上的错误,它是由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的内在原因和网络自身特点的外在原因共同导致的。大学生网络失范的治理应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社会长远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重大课题,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价值行为功利化、价值追求世俗化和诚信观念淡漠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的冲击、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和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完善道德教育内容,努力构建和谐校园,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促进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等措施,全面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彬  陈冬林  陈钦华 《考试周刊》2010,(15):201-203
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凸显.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网络本身的特点、传统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的身心特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有健全网络规则、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控、加强网络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1.
曹旭 《学子》2014,(1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其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分别存在着轻度、中度、重度的网络道德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缺乏自律、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感淡薄及监管缺位则是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从网络和大学生自身出发,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净化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智力储蓄和人才保障,他们的道德状况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质量。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大学生群体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监管、强化学校网络道德教育,通过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是改善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影响着今天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当今社会文化、思想道德出现了某种“失范”和“滑坡”,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于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的不足与高校德育的不适应性。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需要以网络为阵地,弱化不良因素,去粗取精;全面建立校园网,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板块,吸引大学生;强化网络道德的培养;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创新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机制,充分体现出与网络化社会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体力量,其网络消费道德影响着网络社会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消费成了大学生的主流消费形式,但存在着消费结构失衡、消费金额偏高、消费认识不清等道德失范问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可以从转变家庭观念、强化学校教育、加强社会引导、提升学生德行四条途径予以教育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自身的特点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决定的。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增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加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建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述评——兼评研究中的若干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已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网络价值异化、网络语言失范、网络诚信缺失、网络色情泛滥以及网络侵权盛行等,但判断其表现需谨慎处理道德中的个体与他者关系以及道德与法律关系。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扭曲大学生人格发展,降低大学生人际能力,弱化大学生德性教育,而且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秩序。一般而言,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网络特性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促成了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但仍需谨慎对待西方文化、大学生自身素质和道德教育方式在其中的作用。对此,需要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等多方面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其中,尤为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避免迷信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7.
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道德视野,也为大学生的道德异化提供了温床。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体异化、道德情感异化、道德规范异化和道德行为异化等方面。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有网络、高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矫正或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异化问题既要开展自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又要加强网络技术与道德规范建设,净化大学生网络道德环境,同时,还应加强网络法律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价值取向的矛盾性和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和现实伦理困境是造成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此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法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规范、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使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学习和使用网络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个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成人、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问题突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十分重视,学术界也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认真梳理研究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概念、问题、成因和对策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