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人性是文学的表现对象,没有了对人性的反映,文学就失去了生命。人性的内涵是多因素的、多层次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人性的基本层次是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从这个层次上来说,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人性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共同决定了人性中有"差异性"和"共同人性"。所以,文学中所反映的人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本文从人性的定义、人性与文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人性"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2.
人性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人性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人性不是单维的,而是身心两个维度综合的产物。教学思维中的人性特征主要为学生人性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学生人性的具体性和明确性、学生人性的生成性和复杂性。教学思维与人性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教学思维离不开人性基础,塑造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成立之基;尊重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运行逻辑;提升学生的人性是教学思维的自觉使命。  相似文献   

3.
孟子和荀子围绕人性之界说、人性之根源、人性之善恶三个问题形成了各自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四心、四端,人性的根源在于义理之天,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能,人性的根源在于自然之天,人性恶。  相似文献   

4.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5.
人性观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要源头,儒家思想是我国民族思想文化的主体。先秦儒家元典中的人性观主要阐述了如下内容:人性的来源及相似特点;人性的本质与地位;人性的变化与境界;人性的组成与表现;人性的作用和价值;人性的善恶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性对于社会具有逻辑先在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先在性,生成了社会的实践本质,社会是人性的外化,因此人性是社会的基础,同时社会体现、保障并制约着人性。人性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人性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必然是:人性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社会和谐是人性和谐的表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作家以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深入认识e时代的人性境遇和人性表现,是人性描写获得时代质感的前提。挖掘时代实践激发起来的人性中的积极质素,捕捉人性深层发生的新的变化,直面人性坚守与损蚀的严酷,是人性描写的几个重要方面。人性描写的崇高旨趣,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使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更有利于人性的完善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9.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3):37-38
作家们高度关注人性异化现象,纷纷把目光投向于这些"人性场上的迷失者",以期通过文学形象透视人性异化、人性迷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即人性之所以异化固然有人性迷失者自身人性缺陷的因素,而更主要的则是命运的安排与拨弄,是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11.
管理学的人性假设观揭示了人性的多种表象及其特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指明了人性的本质。纵观人类发展史,人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而不断地趋于复杂、进步与完善。管理者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积极推行人本管理。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什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因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和表现于人们那些变化的和特殊的属性之中:前者是人性的“体”,是人性的内容;后者则是人性的“用”,是人性的表现形式。人性是不变与变化的统一体,这是人性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一方面,如果知道人性的哪些因素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便不会要求人们改变这些不可改变的人性,便不会制定违背人性的恶劣道德,而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优良道德;另一方面,如果知道哪些人性因素是偶然的、可以改变的,便可以减少、禁止其与道德相违者,而增进、发扬其与道德相合者,从而使优良道德规范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3.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论之源。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具有以预成性人性观为逻辑基础,以生成性人性观为演绎前提,以人性自由为终极目的的基本特征。教育管理思想的演进与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相伴而生,在西方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经由哲学反思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强调片面人性,忽视整体人性;重视预成人性,轻视人性生成;偏重人性"管理",忽略人性"教育"等认识弊端。实现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变迁,应首先完成教育管理人性观念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预成论到生成论,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4.
解剖人性是文艺作品干预现实的重要手段,现代卓越戏剧家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主题之一便在于解剖人性,可称为抗战时期的“人性透视片”。它依靠矛盾冲突解剖的人性内涵,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歌颂劳动人民的爱国和坚贞人性,揭露侵略者的扩张和卑鄙人性,批判独裁者的专制和媚外人性。  相似文献   

15.
人性假设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现实的整体,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是实践生成的。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应以人性整体生成作为自身的人性假设。教育乃成人之学,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考察了人性与人性复归问题 ;人性和创新、人性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立足于这些论断 ,可以从人性复归的角度来对创新教育进行审视和探讨。本文主要阐明创新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性复归的教育 ,从而为创新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教学思维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过程或活动的认识和看法,并直接影响和支配着教学实践行为。人性是教学思维形成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以及对人性内涵的认识将通过教学思维的方式影响支配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思维的建立、践行和使命都离不开人性基础,人性视域中教学思维是以塑造学生的人性,尊重学生的人性和提升学生的人性为己任。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人性”?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具有争议的问题。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者就一直在探讨人性问题,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关于人性的统一定义,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来诠释人性。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用人性是什么来简单地给人性定义,而只能运用某种特定的方法对人性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进行揭示。《辞海》对人性是这样定义的:人性指人的共性,同“神性”“兽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由此我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的本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正是这些本质特征,把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从哲…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学人性假设日益丰富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的人性假设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却让我们越来越陷入人性假设讨论的迷雾。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中如何将其人性假设从教育学和管理学中剥离,凸显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特殊性,需要从科学假设的角度出发探究人性假设的本质,进而分析得出高等教育管理人性假设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