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5):113-117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产业和教育在资源、信息方面充分融合,而新工科是随着产业发展变革而成长出的新兴的工科领域。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如何建设和地方产业需求高度吻合的计算机类专业群是计算机类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以新工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立足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协同技术创新平台,政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探索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计算机类专业群建设路径,推进跨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和探索开放共享的新工科专业群建设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由于地方新工科院校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了师资、基础设施、课程建设等突出问题,而产教融合是解决地方院校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从地方新工科教育理念、产教融合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共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对产教融合的模式进行优化、完善与探索.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介绍了在专业设置紧扣区域...  相似文献   

3.
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系列政策的指导下,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面向新工科对以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为代表的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树立了“学生中心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搭建政用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能力导向多维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交叉融合多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构建了“基于新工科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多元协同培养的实效。形成了矿业类人才“一中心两融合三层面四维度五能力”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可为我国相关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新工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之下,如何关注社会发展新需求,培养更多高质量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走向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本文则是以沈阳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为例,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基本思想,更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加强了目前的产教融合,探索出基于新工科教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背景下,以地方制药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深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双方互动良好、产教融合有效落实的合作平台,创新育人途径和组织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共同构筑具有应用型特色,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符合新工科发展内涵、产教融合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采取"创新本科生管理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本科生培养管理制度质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推动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国际接轨.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同时基于评估(认证)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从教学理念、教研教改、科研反哺教学、新工科教育与专业认证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思路.这对于同类工科专业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界达成"新工科"建设共识,启动了"新工科"建设工程,要求高校"新工科"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系统的开放性、融合性与创新性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搭建产教融合教育平台。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构建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地方高校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以“政府—高校—企业”为主体、多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保障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和环境与测绘学院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发挥各自专业特色优势,联合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力量,探索性地构建了产教融合机制下的“三环融合、四项协作、五位一体”的实习实践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育人实践措施的操作方案,以期为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提供新的改革和发展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趋势的逐步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在新工科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之下,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改革之路,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海岸工程为例,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水利工程类课程建设定位与改革目标,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设计思路,并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考核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深化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课程改革措施,以期提升水利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并为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产教融合是新时期解决教育与产业“错位”问题的迫切需求,而行业学院则是促成校企深度融合的共同体和载体。在全面分析信息通信产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以行业学院为载体加强计算机类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其中包括主动对接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对接ICT行业链和产业链发展,瞄准行业产业人才需求,通过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及多主体产教科创协同育人等几个方面的措施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与实践的经验。经过5年的实践检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现代院校助力区域经济建设及自我发展的关键途径,更是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突破口,在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建构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模式,可以深化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实效。文章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明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我国工程教育在产教融合实训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产教融合实训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面向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构建"双导师"组织管理体系、"三位一体"职能管理体系和"融合双轨制"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为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产学融合,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专业实际,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土木工程是一门对实操性和实践性要求极高的专业。线下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就业背景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因此探索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土木工程教育的大势所趋。针对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OMO)的研究将成为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思考和探索的新方向。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为例,先分析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再对土木工程专业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融合进行探讨,以期对同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彭定文  谢帮灵 《广西教育》2022,(15):122-126
本文阐述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依据产业需求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专业群、对标产业岗位能力要求开展课程建设、互聘互兼打造“双师双技”教学团队、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策略,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改革实践为例,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和复制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管理学的人、机、料、法、环理论,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工科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并深度探究"四创联动"带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机理,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校内学院部门,搭建了实验、实训、实习、实战四实协同育人平台;基于"四实平台",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和新模式,从中探究"四创联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好的做法、经验以及规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商科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然后论述了新商科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包括遵循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提升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构建人才培养闭环,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OBE理念指导下构建产业学院;等等.  相似文献   

19.
在新工科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为培育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全面夯实人才培养实效,应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在产教融合推进过程中,注重把握好时代的发展潮流,让学生切身感受技术进步;借助产业界的优势资源,发挥工程实践的关键效能.为了持续深入保障高校育人工作,需积极结合新工科的现实要求和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全面优化课...  相似文献   

20.
张倩  韩蔚  周生明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100-108+123-124
为解决芯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主动探索了面向未来的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学院建立了健全的组织体系与国际化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确立了清晰且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化动态化的课程体系;丰富了人才培养举措,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以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训基地、国产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进校园、“课程-实训-大赛”为举措的产教融合模式,回应了新工科建设对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