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周克平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42-44,55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改造人性分裂的近代社会,他提出了“美育”这一途径。因为审美,完美人格的形成、人的精神的解放,才有人的自由,也才有解决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先决条件。由于颠倒了社会政治经济与精神文化艺术的关系,使得他这一着眼于人性解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案,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在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思想。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教育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  相似文献   

3.
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情感教育。可以说,美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或者说,美育是对人的情感、人的思想、人的想象、人的真善美进行培养与引导的一种教育。由于美有形象性,所以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美育;由于美有愉悦性,所以人们比较愿意接受美育;又由于美有感染性,所以美育能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就是说,作为个体的人,美育作用的是人的修养、气质、品德、人格;作为整个民族,美育作用的是国民的文化、国民的精神、国民的性格、国民的灵魂。美育像春风,“随风潜入…  相似文献   

4.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5.
一、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教育。孔子就把“乐”列为“六艺”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荀子说:“乐者,冶人之盛也”。在我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并说“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从到达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别林斯基也说过:“美是道德的孪生姊妹”。 语文教学在培养美感能力中至关重要的想象能力和情绪体验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种意境,那种情感,需要多美的想象去感受、去补充。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的最重要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电教媒体能够直观地表现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如人物形象、生活场景、自然风光、各种建筑、活动状态、艺术意境……有效地发掘审美对象的形象美、意境美、构图美、音乐美、思想美,对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形象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了众多的人  相似文献   

7.
法国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属性特点,因而在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挖掘和激活内在的美育元素,把它渗透到教学活动并进而植入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逐步转化为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意识和自觉行动。这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等因素蒙蔽了许多教师那"一双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致使语文的美育功能大为淡化或者黯然失色。本文强调语文美育一说,意在突出并渗透其内在的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美育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教育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懂得美育的意义,重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古希腊雅典把“身心既美且善”的精神作为教育人的理想,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都提出了美育的思想。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美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就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9.
刘琴 《新课程研究》2010,(2):140-141
语文教学是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古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古诗就是一篇美育教材,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在教学中可以从古诗的“四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入手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古诗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是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古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古诗就是一篇美育教材,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在教学中可以从古诗的“四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入手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古诗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点。美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从孔夫子到蔡元培 ,其教育思想都闪耀着美育的光辉。孔子在我国首先提出了“诗教”主张 ,他搜集编纂《诗经》30 5篇 ,指出诗歌具有“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的作用 ,强调“温柔敦厚《诗》教也”。后来 ,孟子的“养性”说、荀子的“移风易俗”说等 ,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进作用 ,对后世无不有深刻的影响。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把读书与美育结合起来 ,把思想情感的陶冶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 ,无疑值得继承、发扬。语文课要用“美”吸引学生 ,这是肯…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古代著作中就已经可以看到。法国美学家席勒最早在其《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并使用“美育”概念.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育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实行高校的美育改革。  相似文献   

13.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使学生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语文教学在美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包含着美育,美育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教材,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  相似文献   

14.
社会在转型,审美教育也须转型。现代美育是美育的“与时俱进”,是为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而作出的自身的机制更新、功能更新。它除了具备传统美育形象性、情感性、渐进性等特点外,还应注入新质新貌,形成自由美育观、发展式美育观;以多元化、个性化、高品位的当代审美化提高受众审美层次,弘扬民族精神,完善、优化现代人格塑造,促进人的自由、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即情感教育。它能造就和谐的、自由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和心灵,它能使入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美育与西方美育的不同在于前重视美与善的结合,侧重感性的体验;后重视美与真的结合,侧重理性的分析。其相似点在于两都十分重视艺作品在语美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陶冶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冶教育,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很重视。孔子提倡用诗歌、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孟子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董仲舒明确提出了陶冶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性情“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始乱之所生,故不齐也。”意思是说,人的不同性情都是陶冶的结果。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都很重视陶冶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今天。陶冶已成为德育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不但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灵魂。他一生追求和提倡民主,从30年代起,就提出“公民教育”。他说“普及教育是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获得一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教育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使人人都能通过受教育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他主张“教育要为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他呼吁革除传统的教育思想,认定“以老百姓为本位”。  相似文献   

18.
情感体验的美育重在情感与体验,但目的却不在于只是培养人的情感,而是既要培养人的美感,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人的各种官能都得到运用,才能实现情感体验的美育;既要实现教育手段、过程的美,实现教育环境、氛围的美,又要实现生活情境的美,这同时也体现着教育的精神。因此,这不同于“美育是情感教育”。以往人们对这种观点的批评在于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是审美情感,而审美也并非只有情感,还有理性判断。批评这种观点是因为它将美育归结为进行情感教育,将情感作为一种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便是美育,或许也是人们对这种观点的一种误解。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桥梁,使人们能体验生活中的美,它本身包含在生活的各个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19.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和评价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潘庆玉 《现代语文》2005,(10):60-60
语文创新教育不仅仅是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核心问题其实是自由精神的培植、创造性人格的养成。创造性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气质、人格倾向。自由精神是一个人创造力的灵魂,它体现在教育管理、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创新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做好知识、技能及思想上的准备,而且还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民主的管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