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滦州起义是中国北方一次重要的革命事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清廷的统治给予了重大冲击,为最终推翻清王朝取得辛亥革命胜利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冯玉祥是滦州起义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33年8月再次到泰山隐居,他做了一件功贯千古的大事,出资兴建了一座当时规模最大的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祠,是冯玉祥先生对英烈的深切缅怀,是烈士精神与泰岱永存的长久纪念。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革命青年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暗杀活动。本文从"革命情结"和"烈士精神"两个视角,探析辛亥暗杀志士这一群体的心态。面对危难的时局,他们认定"革命"是救世的唯一良药。暗杀志士的"革命情结"催生出他们愿意为之献身的"烈士精神",佛学思想和游侠精神也是其"烈士精神"的思想来源。此外,谭嗣同的人格感召也是暗杀志士产生这种心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位于广州银河公墓内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园",其中现存的77座墓碑,作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广东光复前后的历史史事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它蕴涵的丰富的文献史料价值在于,对于研究民军,尤其是惠军及地方历史名人的历史有补充作用。另外,张朝墓碑的发现,也弥补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实地考察,对《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天河区卷)收录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园"条,加以重新整理,尽量保存史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辛亥广州起义史实考略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孙中山先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三·二九”起义。教材、《教参》介绍是役有关史实对学习原文不无助益,然涉及之史实语多舛误。是役前人爬罗剔抉已著信史,兹据以考析如次:一、是役殉难人...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先烈程毅的外孙女孙桂珍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抄录在笔记本上的《程毅事略》,经笔者多方考证,确信系民国早期有关当局颁发给程毅遗属的具有烈士证书性质的珍贵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上)》2011,(13):158-159
上海图书馆日前对外披露,该馆珍藏的方志敏烈士手稿本《可爱的中国》已在此间仿真影印出版。据介绍,此次仿真影印的烈士手稿是方志敏自述如何拿自己的整个生命为国、为民战斗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系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应革命党人邹鲁之约所写。当时,孙中山先生督师桂林,正待北伐。作者借作序之机,评述了辛亥广州起义的史实,充分肯定了起义的历史价值,热情讴歌了  相似文献   

8.
“左联五烈士”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缅怀纪念与考证研究紧密结合,二是研究中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左联五烈士”研究自1931年正式拉开序幕并掀起第一个高潮,建国后又分别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牺牲20周年、30周年和50周年之际形成三度浪潮。“左联五烈士”研究自鲁迅创始,经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终于以脚踏实地的工作,克服种种困难,从一砖一瓦构建起坚实的颇具规模的研究殿堂。  相似文献   

9.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发生在革命秘密机关——汉口俄国租界宝善里十四号的炸弹案,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著名的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以及紧接着发生的一系列革命秘密机关的被破坏、革命党人的被捕和彭、刘、杨三烈士的英勇牺牺,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但是,七十年来,各种有关的文献资料、中外史籍以及辛亥革命回忆录对这一事件的记述都是极其混乱的。即使是那些身亲其事者的记述,也往往因年长日久,回忆失真,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中第三十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的第一条注释,说:『一九一一年四月十七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但现行初级中学《历史》第三册中却说黄花岗起义发生于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与语文课本注释括号内的日期相符合),故黄花岗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推到了传统的政治权威,却未能以合适的方式填充这个权威真空,从而导致了权威危机与权力真空并存的严重的政治危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学术界的一些观点 ,重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救亡”与“振兴”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救亡为振兴扫除障碍 ;而振兴则是救亡最终追求的目的。辛亥革命既为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必要前提。救亡与振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交汇 ,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之一。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辛亥云南起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救亡与振兴的交汇 ,先救亡后振兴 ,救亡与振兴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对江西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民初江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国初年,江西地方政府通过采取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新教育宗旨,建立与完善教育行政机构;推行视学制度,加强政府对教育教学的监管;积极筹措经费,缓解教育资金不足等措施,新的教育制度逐步在江西确立。  相似文献   

14.
论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内容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时期 ,日本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 ,采取反对袁世凯的政策 ,引起两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但最终由于英国等国的干预 ,日本被迫妥协 ,放弃了对袁敌视的政策。从日本和袁世凯的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辛亥革命的。  相似文献   

16.
甘罗是战国时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现今安徽、山东、河南、河北以及江苏、江西等地皆有甘氏遗迹和事状的流传。而以"甘罗城"名之者,全国有三处,一处属讹传。其中知名度最高、相传最早的就是江苏省淮安市运河边上的甘罗城。甘罗时为楚人,淮阴或为其封地,"甘罗城"的来历当与此相关联。与"甘罗城"相毗邻的"韩信城",并非"兴汉三杰"韩信所筑,而源于其出生此地和其母冢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历时性地清理文化大革命中重庆小说的存在状态,重点以罗广斌之死说明其前期被放逐的命运,以《重庆日报》文艺副刊和《四川文艺》等营造的发表空间说明其后期在总体荒芜中的些微改变,以池正坤、胡明文、郎昭平等为例评述具体的小说创作,最后总结此期间重庆小说创作的特点,还提及地下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在新疆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于新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就民族关系而言,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满清遗留的民族隔阂,加强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而且激发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各族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得中华民族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时期,河南形象受到舆论界特别是进步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情、民风等多方面着重揭露了当时河南的贫穷、蒙昧和落后的状况,勾勒出了河南形象的消极面.这种对河南形象的"丑化",并非是为了单纯反映河南当时的现实,重点是服务于政治斗争的要求,揭露军阀统治的黑暗,有其合理性.但它对外界正确认识河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是造成人们主观上对河南形象评价发生偏差的历史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