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语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挑战和补充。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把象似理论运用到诗歌翻译中,探讨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以期对诗歌的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象似性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从语音、顺序、形象、数量和时称等角度探讨诗歌篇章层的象似性翻译转换问题,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采取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传递诗歌的形式意义,实现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理论中涉及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问题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关注,以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为例,象似性原则的应用在其诗文的译作中可见一斑。因此,结合象似性原则对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艺术赏析和研究对于学生的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为视角,探讨并鉴赏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的英文翻译版本;以徐忠杰、杨宪益、许渊冲和朱纯深的英译版本为例,探讨几种象似性原则在其英译作品中的体现,其中,隐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五种原则在英译作品中的体现尤为突出。象似性原则不仅是评判翻译的新标准,也为翻译从认知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象似性是语言结构形成的基本机制之一.象似性、标记性与前景化的关联性为有标记句式象似于额外意义,用于特定的情景语境.象似性是翻译时语际转换的心理认知基础,以象似译象似是再现有标记语篇文体特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内容之一,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属性,为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提供了依据。象似性关注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为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理解和再现形式背后所隐藏的意义提供了视角。本文以阿来作品《尘埃落定》英译本为个案,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及隐喻象似性三个层面,探究葛浩文夫妇为再现原作的结构和意义所做的语言选择及产生的效果。本文认为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作,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象似性特征,在英译时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再现其效果,并根据目的语的表达规范做出调整,以再现源文本的象似性原则、作者的认知思维模式以及实现与源文本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国内译界在文学翻译中一直存在重"神"而轻"形"的倾向,然而根据语言映象象似性理论,依据听觉、视觉形成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就英文诗歌而言,这主要表现为主题与作品在语音象征、韵式、格律、语相和篇章等五个方面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之"形"与主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翻译这类文体时,对这些形式层面的因素也应当给予充分的认识,不可过于轻"形"。  相似文献   

12.
皮尔士提出的语篇象似性概念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音韵、字形和修辞三个层面的象似性解读中国古典诗歌,能更好地揭示古典诗歌独特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代隐逸诗僧寒山曾流传诗作三百余首,佛理禅机贯穿始终,赋予其诗意蕴悠远玄妙,气质超凡脱尘,风格清新脱俗。寒山诗因其特色迥异独行于世,尤其在美国风行一时,影响深远。斯奈德寓禅宗情愫于个人创作风格之中,从其生态思想出发,选译了寒山诗二十四首。综观其译作,禅宗生态美学思想氤氲其间,这种以"禅"解诗的译文,纵然与原诗之"禅"难免不失偏颇,然却已是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诗歌翻译这一特殊的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文章将中国典籍诗歌与认知语义识解观相结合,通过语义的主观识解性,从识解观的五个主要雏度。时李白《送友人》的三个英译文进行评析。正确识解原诗意义,准确传达原作者在原文中的意图。  相似文献   

16.
青楼诗词或是赞美曼妙女子歌舞之赏心悦目,或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放身青楼以忘忧之情怀。历来学者的目光较多关注“正统”诗词而很少涉足“非正统”的青楼诗词。文章从歌女、舞女、妓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代表诗人、词人最真切情感的青楼诗词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青楼诗词中文化的韵味。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已经影响到翻译学领域,为翻译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解构、多元、不确定和重构等观念,笔者尝试提出了翻译的“像似性”标准,并探讨了实现“像似性”标准的途径——“对话交往”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处以“文化转向”为视角,将关注点投注于袁可嘉在这一阶段的译源选择与翻译策略,通过梳理发现他的译介活动是在当时政治语境、主流诗学及翻译政策等多因素规约和作用下发生的。而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这一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诗才。在相对逼仄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诗歌译介,力求达到“限制中寻求完美”。  相似文献   

19.
模糊是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文章从模糊美学角度试析元曲《寿阳曲·远浦帆归》周方珠教授的译文,着重从语言结构、音韵、意象、意境等方面来探讨元曲及其译文模糊美的再现。周教授通过"留白"的翻译手法,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为元曲的可译性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戏剧通常具有二元性即“可读性”和“可表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戏剧翻译的难度。根据关联理论,分析萧伯纳戏剧《圣女贞德》两个中译本,试图说明关联理论对戏剧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