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对公开课打磨的批评不绝于耳,这说明公开课打磨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也要看到,公开课打磨能够持续至今,并且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说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公开课打磨的功与过,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一棍子打死”。  相似文献   

2.
前一段时间,中国教育报开展了“公开课可不可以打磨”的讨论,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之前,经常有老师对此进行探讨。公开课打磨到作秀的程度的问题已成为学校教学中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行为,心照不宣的话题。公开课要不要打磨?要打磨!因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公开课,只要是“公开”,理所当然地要打磨得好些,亮些,让“公开”的东西更美些,让公开课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起到交流教学技巧,传播教学理念的目的。但凡事必有个度,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公开课打磨过分了,成为作秀课,使公开课失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打磨”公开课的有关争议,各种媒体上的言论都比较多且热烈,可以说是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基层教研工作者,我曾参与、组织过不少的公开课活动,对此颇有感受。对于公开课的打磨,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全盘否定,而应理性分析,辩正思考。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于“打磨”公开课的有关争议,各种媒体上的言论都比较多且热烈,可以说是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基层教研工作者,我曾参与、组织过不少的公开课活动,对此颇有感受.对于公开课的打磨,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全盘否定,而应理性分析,辩正思考.  相似文献   

5.
打磨公开课,磨去的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方兴未艾,虽然持不同观点的人争论不休,但这并没有使公开课走向低迷。在新课改刚刚起步的当下,公开课更成了走俏的时尚。诚然,为传播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推广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弘扬教育创新,需要少数先行实验者来引领,但如果把公开课打磨包装成“时装秀”“假唱”之类的二手货,那么其行为本身无论对执教者还是学生及其他听课人,都是一种精神损伤、误导乃至精神欺骗。  相似文献   

6.
磨课狭义上指教师在公开课前对上课内容进行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广义t指教师用集体协作的方式通过对一节课进行多轮的打磨,从而达到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集学习、实践、研究、合作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磨课不仅是对“课”进行打磨,更是人的磨练-执教者自身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历练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一驳公开课“耗时费力”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公开课与常态课放在同等位置上。两者虽然同为课,但是还有不同。公开课除了与常态课一样担负着育人任务外,还担负着大范围地传播先进教学理念的任务,必定要求精益求精,需要的是取众人之智。同时,在大兵团的“打磨”中,既锻炼了执教者,也相应地增强了执教者所在组织的学习研究能力。这是耗时费力吗?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是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与家常课相比.公开课可能更多地脱离了“教学体系”.转而强调个体的“研究性”.是一种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研究活动.足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公开课既是教师基本素养、审美情趣的展示,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体现。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在多次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公开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玉不琢,不成器:”好课需要多磨才能精彩纷呈。磨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合作教研教学的集体精神,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碰撞、升华与凝练。黄伟同志将自己一节公开课磨课过程再现出来,供广大读者分享、借鉴与研习。本文从研讨思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向思路、确定教学环节,到打磨重构、集众多教师智慧、探寻切实教学,再到专家点评建议以指出努力方向,无不说明磨课的重要。磨课让各种教学技巧和智慧产生碰撞,有效激发教师潜心钻研的自信心和巨大勇气,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愿此文对广大教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2005年起,我校作为核心学校参与了由李家栋老师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语文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的策略”。《鼓励》一课的教学是该课题结题会上的一节公开课。该课展示后,与会专家、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这节课的背后,承载着艰深的打磨之功,这种打磨的历程可谓“痛并快乐着”,因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要打磨,关键是要看怎么磨法。如果把一堂课当作研究课题,采取多种形式,应用科学方法,使该课越磨越新,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这种科研式的磨又有什么不好呢?就拿我校的公开课来说吧,近年来,学校把公开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要求人人参与,相互协助。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各自“的生长点”上进行不同的尝试、体验、感悟,从中总结经验和提升理论。学校对每堂课的打磨都有适当的要求或规则。其他教师听了公开课后,要真诚地提出意见或建议,通过讨论完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不得为了顺利推进教学过程而精心设“圈子”“、…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好教师一定能上好公开课,能上好公开课却不一定是好教师”,也有人说“能上好公开课的教师是好教师,不能上好公开课的老师一定不是好教师”,还有很多有关公开课与好教师的关系的说法。这里,存在着如何看待公开课、如何评价教师的问题。评价一位老师是不是好老师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13.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校长却从不听教师的课,也没有公开课的说法。校长最重视的,是每年年初召集学术委员会,对教师的个性化课程进行评审。被誉为"当代梭罗"的全美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访华中屡屡提及美国没有公开课。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望着自己的教室,默默耕耘。他的第56号教室和莎士比亚戏剧课程,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香港、台湾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不会像大陆教师那样反复打磨。校长也很少进入课堂听课,他们最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经过精心预设与反复打磨的课例,往往同时显露出“预设不足”与“预设过度”的现象。预设不足主要表现在预设学情不足,事前对自己所预设的“情境”“游戏”“活动”“问题”,没有尽可能预料不同学生的反应;预设过度主要表现在“写作知识”“写作方法”“问题引导”等指导过多过细过碎。预设不足导致学生的反应没按预期走时,教师就着急心慌;  相似文献   

15.
周英俊 《教师》2011,(1):46-47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如竞赛课、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教学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每节公开课老师们都会花数倍于平时备课的时间,极尽所能地准备好各种资料.集思广益,精雕细琢,力求标新立异,并进行多次反复的“打磨”,因此涌现了不少精彩的课例。  相似文献   

16.
<正>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听课、评课、考试、教研……周而复始。要使这些日常教学工作有新意,动力源之一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其中,督促自己上好每节课,是一种有效的自律手段。能上好一节课是教师能力水平的体现,而要上好每节课是教师职业精神的体现。要上好每节课就要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试想经过多次“打磨”的一节公开课都上不好,  相似文献   

17.
学校开设公开课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就教学中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因某项任务或对教师评价的需要而进行。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公开课一定要体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展示教学特色。为此有的教师认为公开课无须过多打磨,否则会使教学失真,也有教师认为既然  相似文献   

18.
应该肯定 ,各类“公开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堂好的公开课 ,不仅使学生收获颇多 ,更使听课的教师深受启发 ,得益匪浅。但无可否认 ,公开课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诸如重“形式”而轻“内涵” ,“虚”“假”现象、“花拳绣腿”多见 ,而真实功夫欠缺。如何注重公开课的实效 ,使公开课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认为 ,一是组织者应在举办公开课活动之前来一个安民告示 ,讲明公开课的目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以及对听课教师的具体要求 ,使听课…  相似文献   

19.
三、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不否认,那些经过反复打磨的公开课,内涵深刻,意义辽远,有不少精品。但很多“家常课”,过于沉醉于就题论题的数、形演算,游离于数学内核之外,鲜有灵魂。其原因可能是如张文质先生所言“,教师”已经成为一项平庸而又偶然的职业“。平庸”指它是“大众”的一部分,它不再探寻真理,不再能够自我依靠、自我做主,不再拥有精神的力量,即使是,所拥有的知识也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狭窄化“;偶然”指的是职业选择背后的“使命感”的退出,同时精神与个性也已退出。如果是这个原因,其对策绝非本人所能涉及的。我能做的,就是几声关于责任感回归的呼吁与呐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