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刻书考略(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宋元明清时期的湖北刻书较为系统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并对湖北历代所刻之特征、之数量、之刻书地等有较为详尽描述和分析,同时提出在清代湖北刻书超越前代,并走在全国前列之说。  相似文献   

2.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对书籍的刊刻出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曾在《书目问答》中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且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因此,在他任湖北学政时,极力推行教育改制和兴办文化设施。如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兴建两湖书院,同时又设立湖北舆图局等出版机构。此外,对于湖北官书局(即武昌崇文书局)的刊刻出版事业,更是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甘鹏云是近代湖北出版家.本文介绍其出版活动,并分析其刻书特点及其刻书众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肖书铭 《图书馆学刊》2012,(10):109-111
明清时期是福建刻书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官府刻书亦得到长足发展。通过文献考证,系统地考察明清两代福建官府刻书的目的、经费来源和校勘等问题,较为全面地展示明清时期福建官府刻书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5.
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伍佛洞",唐代武周时期佛教书刻较为集中,可概分为题额与刻经两大类别,反映了武周时期高超的书刻水平,因长期被龙门石窟北朝题记书刻盛名所掩,故未受广泛重视。今基于书学之视域,从其形制及书体分类、书刻艺术、书写者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深入发掘其书法价值。据武周造字年代及使用规律,推定擂鼓台中洞题记书刻时间,应在695年至698年之间;另据书法风格及相关史料分析推测,擂鼓台中洞刻经与题额的书写者,分别为武周时期著名书家薛曜与殷仲容。  相似文献   

6.
金陵书局是清末创办最早而且是最负盛名的官书局。在各种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后人对它四十余年经营中刻书数量有不同的统计结果,对它与江南书局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解释。本文是在对国家图书馆大量有关藏书翻检后写成的,从金陵书局初期的刻书情况,到总体刻书类别、版本特征、品种、数量等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对江南书局刻书也做了统计,并谈了个人对两书局关系的初步理解。  相似文献   

7.
近读叶德辉<书林清话>,其中有一篇<总论刻书之益>,列举了古往今来许多蔚为美谈的刻书大家,这些刻书家因刻书之业,或滋福子孙,或嘉备后人,或留名后世,即叶氏所谓刻书之益者.  相似文献   

8.
郎菁 《图书馆杂志》2011,(6):75-78,88
许宗鲁在明嘉靖时期刻书多种,版刻风格独树一帜,且精于校勘,细于工艺,具有较高的版本及文献价值,多有名家递藏。本文查考出许宗鲁刻书九种,其刻书地为他任湖广学政时的驻地湖北武昌。并纠正叶德辉《书林淸话》关于许宗鲁的两处疏误。  相似文献   

9.
“牌记“又称“书牌子“,是我国古籍印刷中记录刻书者姓名、堂号、刊刻年代的一种标志,一般刻在目录、凡例之后,也有的刻在书之卷末或者刻在书后边,是版权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权威 《出版广角》2015,(10):123-124
若论晚明徽派刻书艺术成就最高者,非《十竹斋书画谱》莫属.它代表了晚明时期书刻水平的巅峰,观同时期之书画刻书,莫有与之能较者.而从《十竹斋书画谱》雕刻所花费时间几乎横跨整个晚明徽派刻书进步时期来看,我们也能借此书一窥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自我反思和进步过程.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近两年对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刻书的研究,发现知不足斋所刻书籍和各大图书馆所保存的鲍氏知不足斋抄本中记载了不少刻工姓名,但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本文将尽己之所见,在辑录知不足斋所刻诸书和刻书底本中保存的刻工信息的基础上,对鲍廷博刻书的具体状况重加认识,以此彰显刻工在知不足斋刻书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推进对清代刻书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元代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是当时全国刻书印书最活跃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本文采取考证的方法,就元代安徽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元代安徽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安徽刻书地区广、规模大、数量多、质量精、内容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明代安徽地区的私家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明代安徽私家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文章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各地书院及各类学校的刻书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学校的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15.
清朝文事极盛,学者、诗人、画家、书家之多,超迈往古。从文献事业来说,清朝在封建社会中,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藏书、刻书、校书成为一时风气。朝廷开馆征书、刻书、编书、校书,首先起了带头和奖励的作用,流韵所及,藏书家、刻书家、校书家遍地皆是,稍涉学之人,无不以藏书、刻书和谈论版本、目录、金石、雠勘之学相竞尚,文人学者也以不懂这些为耻。  相似文献   

16.
明代苏州府藏书风气非常兴盛,且大部分藏书家同时又是刻书家,本文简述苏州藏书家藏书风气之兴盛和刻书盛况,并以家族的传习、师生的传承、朋友的熏染、姻娅之影响等途径,论述苏州藏书家的刻书风尚。  相似文献   

17.
张磊 《图书馆杂志》2001,20(3):48-49
明代历经270余年,工商业的进步超越过去任何一个朝代,其雕版印刷出版事业也同样如此,亦有改进和发展。从所刻书的数量和品种来看也远远超过宋、元,而宋元旧刻传至今日已日见稀少,且藏之几家大图书馆内,成为稀世之物。相比之下,明代刻本传世多,距今近,流播广,阅读、整理、研究古籍,明刻本愈显重要。明代刻书可分为官刻、家刻和坊刻。官府刻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一个家族的角度,对晚清会稽徐氏的刻书、藏书及众多的书斋名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展示了这个家族刻书藏书的全貌,并指出了其它论述中一些不正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是我国出版印刷事业形成并迅速走向繁荣的黄金时代,地方官刻书蔚成风气,刻书机构名目繁多,刻书品种之广,数量之大,版印之精,都是空前的。某些机构刻印图书还带有开发经营性质,政府也加强了对出版印刷业的管理,所有这些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其中有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清人汪士汉编有丛书《秘书廿一种》,在清代曾经多次刊印,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足见其流传之广。笔者通过对其中《白虎通》的版本调查,第一次将此书的版本刊刻顺序加以梳理,藉此以说明清代书坊刻书之复杂与一般官刻、私家刻书不同,不可忽视,以期为日后清代书坊刻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