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在,我们已身处现代性教育规训与教化的历史境遇之中,显然我们无法回避诸如“教化与规训的对抗”“理性的癫狂”“个体性的迷思”“自我实现的隐忧”“理想的命运”“道德的脆弱”和“知识的幻觉”  相似文献   

2.
从规训到引导:试论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道德教化以规训作为基本特征,从规训到引导是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规训在现代性历程中的此消彼长,提出道德教化的核心乃是个体的理性自觉,寻求超越传统规训理路的教化路径,主张把个体道德生活的基础牢牢地置于个体的道德理性自觉,在引导与激励的教化过程中培养个体“自尊自重之精神、担当责任之观念、独立自营之能力、判断是非之智识”四种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3.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教育以强有力的规训和塑造方式把人制造成社会秩序和经济制度的工具,并且向接受规训的人承诺“成为”工具之后的幸福。教育因此背离了人及道德。康德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命令,不仅为道德实践提出了绝对目的,而且为教育等所有关涉人的精神成长的条件提出了绝对要求。道德教化必须先验地以人为目的,尊重人格尊严,使人自己展开理性的翅膀,形成自己的道德人格。道德教化就是通过理性存在者本身的道德生活而实现人之为人的目的——成就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怎样把握“现代性”,在多元化、开放性的现代社会如何确立道德教化的实践理路,是一个全新的而且重要的课题。刘铁芳博士新著《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以“生命与教化”为题,探讨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基本问题,这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敏感话题。  相似文献   

6.
规训与教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在此主要通过分析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特点,来阐述规训式教育所带来的"去人性化"的教育结果,并在反思规训式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探寻改善其负面教育结果的路径,即向教化式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的现代性来说,有自己特殊的来源与方向,在道德教化这一思想主题上,有属于自己的方向与认知。追求教育的现代性本质要还原到个体生命的本位中来,如果抽掉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情况来考察现代性,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已处于现代化的谱系之中,考察我们教化哲学中对生命弱化的现象,或对其生命根基的缺损,同样也是中国现代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教化指向人的内在发展,规训则是对人外在规范的约束。当前"规训式"人文价值教育的改进,需要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向主体性教化观回归。主体性教化根本特征在于,选取形式与实质、内在与超越一体的路径,引发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转变。着眼于"教化"的内在秉性,主体性教化图式应当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化对象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化,教化内容由知识向精神的转化,内化图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生命道德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教育学的“视界”.但教育究竟应当如何关注生命,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种视角深入思考的问题。从伦理层面梳理生命、道德、教化三者的关系.谈论道德的教化问题,关注教育整体对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是讨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以“理性的扩张”为主要特性,以“纪律组织”为主要手段,以“机械的物化的世界”为主要表征。在现代性语境之下,学校这一规训机构,因其在封闭、规训和监控之下机械运转的,理性化、标准化、符号化生存的特征而被赋予“工厂”和“监狱”的隐喻。而警惕工具理性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异化,尊重鲜活的、个性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对话与交往、独立与自由,倡导正常价值理性的追寻.则是抑制教育异化的可能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2.
教化权力是家庭和学校天然拥有的客观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可转变为家长、老师对孩子专制的横暴权力.也可转变为与孩子意愿一致的同意权力。教化权力转变方向的判断标准不在于教育的形式,而是是否充分考虑和尊重了孩子的意志表达,孩子是否能接受家长和老师的好意。教化权力转变为同意权力的途径可归纳为“尊重”、“沟通”、“反思”、“调整”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试论道德教化的对话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的道德教化是基于生命的叙述与倾听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就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来显现个体生命的伦理关涉。传统道德教化突出教化者的威权性,是独白性的道德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凸显,对话性乃是现代性教化的基本特征。培植对话性道德教化理念的关键问题是:生命世界的凸显,个体性话语的培植,自由自主的交流情景,开放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4.
第六代导演张元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摈弃宏大叙事,选取幼儿园“小人物”方枪枪的教育经历为叙事对象,反映了在现代性规训的过程中,理性、权力、秩序对人的肉体灵魂的全面规训。它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模式入手,表现出了对现代性文化的深切焦虑。从规训与秩序、惩罚与监视两个层面对《看上去很美》的镜头语言和危机焦虑进行论析,有助于理解张元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教育需要务实与深耕,而务实与深耕必须要有追求卓越的激情,更要有励精图治的勇气。开展“教化嘉定”校长精神的大讨论,首先基于我们面临的发展背景。目前,嘉定区委、区政府已经确定了建设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的目标,嘉定教育也已经确立了“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的理念,打造一支超一流的校长“梦之队”,已经成为嘉定能否实现“教育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教育目的包括教学目标中“理性”范畴的缺失、根源及危害,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性教化的主张,阐释了当代理性教化的具体内涵,将教学的理性化作为理性教化的基本途径,并就理性教化与教师素质的关系问题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教化是“政教风化、教育感化”之意 ,道德教育称为“教化” ,“通过教育化理论为德性 ,化外在的‘他律’为内在的‘自律’”。尽管我国自西周以来就一直有着重视道德教育的良好传统 ,但明确提出教化的概念是在汉代。如“重教化 ,正法度的德治主张”、“行教化”、“德治与教化”、“以教为本”等等。那么汉代何以兴教化 ?又是如何实施的 ?它与先秦的道德教育有何区别值得探讨。汉代教化的兴起源于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是秦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其二是汉王朝夺取天下后治理国家的需要。汉代教化 ,有着较完整的体系和策略 ,首先是大力宣传教化的…  相似文献   

18.
威权性的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特征,个体生命被遮蔽在神圣的“(天)理”之中,“人”被遮蔽于“民”的身份之中,纲常名因之而成为“吃人”的教化。从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化思想的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性教化的艰难启蒙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发现了“吃人”的礼教的同时,也发现了“人”。  相似文献   

19.
儒家教化说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诟病者多,这些批评与诟病不少就值得再商榷、再检讨。孔子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治教官师合一”而以“教”化天下的社会。孔子开出诗书礼乐教化传统的价值理性的人文基调,强调教化培植人的价值理性而“成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儒家教化说的真义乃在“为天下而教化”而不是为“一家一姓”而教化,它的强固存在正是孔子教化为天下为人的理性启蒙之精神不灭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张崇 《学周刊C版》2014,(9):235-235
幸福教育存在着隐忧,认知混乱、人际关系失和、理想期望的丧失将影响“幸福感”的获得与体验。追求个人理性、德性和自由的“教化”带来了幸福教育隐忧消融的契机。这种教化对幸福教育而言,无异于解忧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