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文预习是学生对教师尚未讲授的知识内容独立学习的活动过程,即学生运用旧知自学新知的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要设计好预习内容,明确预习要求,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保证预习时间,检查预习情况,注重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徐红 《考试周刊》2014,(95):32-32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中预习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是事实上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工作作很好的指导。一方面,教师的预习作业布置得不够科学,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不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布置的课下预习作业纯粹是在浪费时间。现如今,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直不太高,这一直困扰小学语文教师,这些源于学生课下没有好好预习,教师没有办法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学效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11,(14):227-228
课堂精彩与否不在于学生有没有预习,而在于学生是怎么预习的,以及教师如何在学生预习后分析新学情。要让预习点亮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而且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情变化和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一、英语教学中的预习状况教师层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虽然也有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做预习作业,但是预习作业的形式非常的单一,要求不太明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①教师对预习的要求不太明确,导致学生预习时主次不分,时间分配不均,没有做到难简分明,浪费宝贵时间。②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可是对朗读过程监控不力,使学生为读书而读书,一旦完成规定的遍数,就万事大吉。对不通顺的地方敷衍了事,对不认识的生词听之任之。③预习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层次较低,即使学生不认真加以思考,也能回答,缺乏预习的必要性。学生层面:由于教师对预习的随意性处置以及预习内容的单一、预习形式的单一和预习时老师游离  相似文献   

5.
陈龙 《广西教育》2012,(18):77-77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英语课预习。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2)教师对预习的检查没有落实好。(3)教师对预习内容的要求比较模糊。(4)缺少预习的评价体系。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英语课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呢?  相似文献   

6.
任务型预习单是教师课前为学生制定出预习方案,也就是每一节课知识要点、重难点以任务的形式呈现,并给出相应的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单中的任务进行预习.作为学习辅助工具的任务型预习单,实际上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它反映了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而合理地使用预习单能使学生预习得到落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7.
预习课文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求学生进行预习,今后更应注重对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研究,建立个人档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预习各种体裁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好好的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8.
1.激趣预习 起初,教师可以帮学生设计预习卡,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初步对生字、词语、课文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一些相关资料。随着学生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提纲。甚至生生之间、组组之间交流预习.提纲,然后自主制订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并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芸 《成才之路》2014,(32):97-98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众多板块都十分重视,对于教学开篇的预习环节,教师更是开创出许多的方法和策略。然而,在细细甄别之下,我们发现学生的预习效益并不乐观。而陷入高耗低效的根源并不在预习本身。学生预习之后,教师常常无力针对学生的预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案,致使学生的学习缺乏针对性,而始终处于放任自流之态。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与预习内容大同小异,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在预习和课堂两头的热情。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滞后,才是囿于预  相似文献   

10.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先对课文内容或教师要讲的内容进行自己学习,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课时,学生可以有准备有选择地进行学习。然而,预习这一习惯不是很好养成的,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预习,为此,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从而引导他们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1.
郭亚熙 《现代教学》2010,(11):21-21
打开学生的备忘录,即学生记录回家作业的小本子,语文作业大多有一条:预习课文。但学生在家真的预习吗?怎样预习?预习的效果又如何?这个结果就不得而知了。教师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而把检查学生的预习当作可有可无的环节,时间一长,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生也觉得自己的预习毫无价值,因而敷衍了事。  相似文献   

12.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和自学空间,不仅能解放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我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预习是绝对必要的。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合理地安排学生预习,让预习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从小学高年级阶段起,由于课业加重,课时又相对少,教师开始要求学生预习。可以说,学生预习收效大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最终结果。但是,如果教师在预习时不作具体的提示与要求,学生的预习可能会流于形式,既耗时长,又无实效。所以,教师应当指定预习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课前应端正预习态度,加强预习意识,激发预习兴趣;明确预习要求,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及时考查与评价学生的预习,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过程。现今,每位教师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不注重课前预习的指导以及预习效果的检测,预习流于形式。课前预习的误区越来越大,学生不能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教师在预习指导上不够重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将从预习的重要地位出发,通过详细阐述预习中出现的缺陷,正确认识现今的预习现状,特别是课前预习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自主预习的策略。教师还需通过个别抽查、课堂检查等方法,保证预习效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备预习"能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预习力。在"备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预习意向,开发学生的预习资源,引导学生的预习反馈。"备预习"是改变传统预习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学生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区别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区分是新知识预习,还是习题课或复习课预习,合理引导学生预习。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预习,在提倡高效课堂的今天,围绕着教育质量效益提升的总体目标,必须重视预习。首先,要端正学生预习态度,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精心编写导学提示,为学生的预习立好方向标;再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预习能力;最后,切实检查预习,保证预习质量。只有教师重视课前预习,并给予精心指导,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何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由此可见,学生预习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就重视让学生预习,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的预习仍停留在大致看一看的层面上,学生的预习能力整体不高。那  相似文献   

20.
一、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学会预习每位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经常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预习,预习往往会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学会预习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