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公元1-4世纪的犍陀罗雕刻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图文互证,剖析这个时期犍陀罗民间文学的构成要素。认为犍陀罗民间文学的核心是印度民间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杂糅了波斯民间文学、希腊罗马民间文学等外来民间文学要素。犍陀罗民间文学的多样性源于犍陀罗地区的多元文化语境。犍陀罗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历史上东西各种文明形态交替频仍,宗教信仰驳杂,各种宗教都利用自己的或他人的民间文学进行传教,于是造成犍陀罗民间文学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地区,佛塔假门则是中印度与西北印度佛教文化的巧妙结合.进而反映了吸收中印度、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并影响中亚、西域文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论犍陀罗佛教艺术高永久迦腻色迦在位时,贵霜王国佛教文化最辉煌的成就就是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成熟。何谓犍陀罗佛教艺术呢?犍陀罗佛教艺术就是产生在犍陀罗地区的一种以佛教为雕刻题材的宗教艺术,犍陀罗地区在今喀布尔河下游流域,包括旁遮普(Panjab)以北之白沙...  相似文献   

4.
北巴克特里亚地区位于古代印度-犍陀罗与西域两地之间,是丝绸之路上佛教向北、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地,其早期佛教的发展对西域佛教的历史文化面貌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从佛寺建筑的角度出发,对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的布局进行梳理和类型学分析,将其归纳为“印度式”“犍陀罗式”“巴克特里亚式”三种典型布局类型。进一步考察西域地区早期佛寺中的文化元素的来源,可以发现西域地区古代佛塔形制及佛寺整体的配置均与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布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西秦壁画梵天劝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说法图。本文认为该图像内容是梵天劝请释迦说法图。梵天劝请源于印度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中,都是梵天与帝释天侍于释迦两侧,而本图则是梵天单一跪拜求请,更接近佛经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印度式风格也包含犍陀罗美术的风格。但是,在本文中,笔者将第一次把印度式风格分成二部分,即犍陀罗风格及其以外的其它印度美术的风格,并把后者统称为印度风格。西域,沿着丝路南道和北道分布有众多的佛教石窟,其中能看到大量来自印度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西南地区摇钱树佛像图案中,新发现有“梵天劝请”佛传故事的造像题材。这种题材在早期犍陀罗佛像艺术中十分流行,在秣菟罗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结合国内外新近出土的佛教遗物来看,四川东汉时期佛像与关中地区有传播关系,与鲁南苏北早期佛像图案存在共同之处,它们皆与犍陀罗佛教艺术有渊源关系。依据考古资料可推论,摇钱树佛像的源头应该由西北绿洲丝绸之路传入。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美术的早期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美术,尤其是犍陀罗美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美术逐渐融合和减退了印度佛教美术强烈的肉欲和性感色彩,消磨了希腊艺术几何概括的形式,逐渐改变了印度化的雕塑,创立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相似文献   

10.
"犍陀罗"是一个古代地名,由于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催生出了混血文明的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化的佛教艺术",它被认为是具有世界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曾在亚洲大陆盛极一时,它经历了萌发、成长、鼎盛,最终在公元五至六世纪衰微,并给世界佛教艺术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与此同时,佛教在犍陀罗地区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最终在该地区消失了,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宗教和艺术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佛教造像开始盛行的印度贵霜时期为切入点,针对三大佛教造像流派之一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进行分析,梳理其演变过程,深入到体貌特征、佛衣样式的流转,总结出犍陀罗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分析了若羌米兰、于田胡杨墩佛寺遗址壁画中的花纲人物图像,以及犍陀罗浮雕同类图像的继承和发展情况,认为米兰图像大体沿袭了犍陀罗担花纲因素,胡杨墩图像已从担花纲模式解放出来,并界定了二者年代;进而指出,米兰花纲人物具有右绕供养佛塔的设计意图,其翘脚担花纲者造型反映了古印度特有的供养形式,胡杨墩花纲人物依然属于佛寺供养内容,并非当前学界所谓古印度神话故事之表现。其人物形态灵活多变,在柔韧的线描轮廓中加入凹凸有致的晕染色彩,朝气无限的生命力跃然而出,展现出独特的于阗古国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3.
犍陀罗涅般木图的解读〔日〕宫治昭著金申译一起始犍陀罗表现涅般木故事的浮雕,除“涅般木”的场面以外,还有关于涅般木后的“遗体的缠布”、“遗体的搬运”、“纳棺”、“荼毗”的诸场面,进而还有荼毗后关于舍利的“舍利入城”、“守护舍利”、“争舍利之战”、“分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佛传故事在印度的起源与发展,以 及这一题材由犍陀罗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过程。佛传艺术造像也随之东传,并逐步被当 地发展演变,尤其在中国,更是进一步得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打算通过巴米羊、克孜尔、敦煌的涅槃图象研究,找出它们与犍陀罗、印度的涅槃图象的差异,搞清中亚涅槃图象的特征,并对这种图象的中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表现释迦入灭的涅槃图象,最初出现于犍陀罗,后来经过中亚波及到中国、日本,并有很大的发展.印度早期美术"不表现佛陀"的时代(公元一世纪以前),已经相当丰富地表现了佛传的场面,但是,表现涅槃的场面除南印度的阿玛拉瓦提的一例浮雕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而犍陀罗雕刻艺术的成就,是产生中国式佛像的先声。“公元一、二世纪间,在我国新疆地区,天竺风格的石窟和犍陀罗式造像以及壁画等佛教建筑和艺术,已在龟兹、于田一带发展起来”。(见《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敦煌早期彩塑在风格上必然受到印度及我国新疆地区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在中国得到新的发展,其主要因素是大乘教的兴起,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不管什么人,只要相信就行了,所以它的欺骗性越来越大,更得到  相似文献   

17.
摇钱树佛像的项光、施无畏印、结跏跌坐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印度佛像特点,并且杂糅了印度早期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风格。树与佛相结合,既表现了佛陀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又反映了早期佛教艺术象征性和具象性的结合,它是佛陀形象出现之前的象征物,发展到独立造作佛形象之时,中间的过渡产物。摇钱树佛像的性质与西王母神灵相似,可称为“佛神模式”。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为唐代仿制,摇钱树佛像与太上老君或老子像没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永靖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系中国早期佛教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其中学界没有确定的图像尊格和若干造型因素的由来,认为北壁12号壁画说法图为梵天劝请内容,北壁3号龛泥塑二胁侍应分别为菩萨、执金刚力士像,进而指明其犍陀罗和西域文化渊源,以及在汉文化地区的后续影响情况;继而分析了本窟西秦壁画鲜花、花鬘供养图像及花树庄严图像与犍陀罗和西域文化因素的关联。炳灵寺第169窟西秦遗迹,具体、真实地反映了犍陀罗文化因素东传和新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前言在印度佛教美术中,佛传美术占重要位置。这种情况有各种地域性和历史性,在佛传美术中,也自然表现出印度特征。本稿有关印度佛传美术,特别是佛传故事表现中具有印度特征的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勾勒出一个大概的框架,虽然,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充足的实证,但从整体范围出发,试论印度佛传表现的特征。关于包括犍陀罗美术在内的印度佛传美术,笔者认为,可以把佛传故事表现按三种类型来把握。即:(1)以传记为重点的叙述性佛传表现,明显见于犍陀罗雕刻。(2)富于叙景性、叙情性的佛传表现见于山奇和阿马拉瓦提雕刻,典型的…  相似文献   

20.
佛的坐式,有七种之说,交脚属于倚坐的特殊一式。在八世纪前的印度古代佛教造像中(如贵霜王朝时的犍陀罗和秣菟罗;安达罗王朝时的阿玛拉瓦提;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时的秣菟罗、萨拉那特、阿旃陀、巴格等较有名的造像集中地区),交脚坐式作为佛的坐式极罕见,仅在犍陀罗地区发现一、二例。如大英博物馆藏《说法图》(浮雕中之佛陀、巴米羊大佛壁龛内壁画的两身佛(约为六世纪),均作交脚坐。佛以外,菩萨或侍佛者交脚坐式虽然不多,倒也时有出现。如犍陀罗浮雕《佛陀传》(年代不详)最上端刻佛转法轮、结跏跌坐,左右闻法或胁侍者均作交脚坐。倘若不是佛、菩萨而是凡夫俗子,则交脚这一坐式不乏其例。它可以从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时的山支大窣堵波北门牌楼下樑左半部所刻人物中看到,在阿旃陀石窟和巴格石窟的壁画中,也有所表现。可见,古代印度佛教造像中,交脚坐只是一种生活中的坐式;它并未转化成特殊意义的坐式而固定用于佛陀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