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彭蕾 《报刊之友》2014,(2):153-154
对80年代末的余华的大量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暴力叙事”,“死亡叙事”,“虚构的真实”等角度,虽然余华在1987年和1989年发表了俩篇标题带有“爱情”字眼的中篇小说,但是也许实在没法将“嗜血”的余华和“爱情”相联系,所以对于这俩篇小说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试图以这两篇爱情小说为纬度,通过与“才子佳人小说”《牡丹亭》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以“解构爱情”的思路来凸显余华小说的先锋性,并由此展开对先锋性文学的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立河 《新闻传播》2012,(9):167-168
《爱情是谬误》既是美国幽默作家马克斯·舒尔曼的反讽叙事短片之精品,又是把"不可靠叙述"用到极致的少数优秀作家之一。本文以《爱情是谬误》为语料来源,尝试分析对读者而言,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双重解码(double decoding),并对其修辞手段进行认知语用分析,更好地领略文章主旨及其隐喻功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琳 《视听》2016,(6):87-88
戏里讲述平凡爱情,戏外引发追剧狂潮。《父母爱情》自2014年播出以来,先后被各大卫视转播,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甚至形成"举家追剧"的收视效应,如醍醐灌顶,为这个物质繁华、情感空虚的社会上了一堂朴实生动的婚恋教育课。  相似文献   

4.
王昕 《今传媒》2020,29(3):113-114
《消失的爱人》探讨了男女两性情感从高潮到低谷的心路历程,以及激情过后该何去何从的难解谜题,运用极端的两性关系表达了创作者对爱情、婚姻、欲望的反思。本文试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对《消失的爱人》进行分析,从中寻找出其叙事规律,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树菲 《东南传播》2016,(7):131-133
近两年,情感类真人秀热度不消反涨,成为各大卫视的宠儿,尤其是婚恋类真人秀获得观众青睐,其中《我们相爱吧》的第一季有短暂停播,但是节目又复播,并且还播出第二季。本文以2016年热播的真人秀节目《我们相爱吧2》为研究对象,发现节目背后的媒介具有超真实的功能,利用电影化手法把虚假的爱情放大化到"非真实的超真实",并"催眠"的观众沉浸在这种"拟像爱情"中。在研究中运用让·鲍德里亚的超真实理论探讨"拟像爱情"中媒介与公众的关系来进一步发现受众早已顺从接受"仿真机器"媒介把"真实"隐藏在"超真实"中。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延安爱情》将爱情叙事融入历史的真实背景,通过众多艺术真实的人物默默地传达对主流价值观的追求,对战争的表现侧重人性的反思,成为一部风格独特的红色题材剧,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正 《出版参考》2006,(12S):36-36
日本作家小川洋子2003年8月推出的小说《博士的爱情算式》(新潮杜)在日本上市仅4个月,销量便超过40万册。  相似文献   

8.
《大家茶馆》是福建海峡电视台在北京独立制作完成的一档文化访谈节目。节目依托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当今热点话题背后的文化深意,用轻松的面孔向大众传播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其中一期节目《提醒爱情》中,更融入了"两岸"的理念,并取得不错的效果。本文该结合该片的制作,做现实和理论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常静 《声屏世界》2017,(2):37-38
2016年最热议的都市爱情题材剧 《欢乐颂》,是一部极富话题性的作品,是都市爱情题材电视剧的新拓展.它以现代都市——上海为故事背景,男性角色担任配角,女性角色为核心叙事,通过戏剧化的表达,时尚化的包装,讲述五位性格迥异女性的成长故事.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瑞士《时报》评选出2000年至2009年出版的世界最重要的15部作品,余华的《兄弟》因为以“疯狂的笔触描述了中国的四十年”而人选。与《兄弟》同时入选的作品,有菲利普·罗斯的《现场》、奥尔罕·帕慕克的《雪》、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和托妮·莫里森的《仁慈》等。《时报》是瑞士法语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此次入选的15部小说,都是翻译成法语或者用法语写作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深入地解剖了"一周CP"这一线上恋爱交友平台对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构,并从其媒介使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媒介期待、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和媒介的"弃用"与不满足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使用者的媒介使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本文以"理想爱情"来概括"一周CP"的线上技术和匹配机制所建构起的爱情乌托邦,以及其所试图传达和宣扬的恋爱观念;以"爱情理想"来概括女性使用者在媒介使用和"弃用"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个人恋爱观念。试图通过对两者的断裂之处和矛盾之处的分析,深入理解当代女性的婚恋交友行为和个人爱情理想,从而解读更为宏观的社会心理和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12.
吴俊虎 《大观周刊》2012,(48):33-33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以其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姿态为文坛吹来一股新风,而在先锋作家中,余华以其“苦难、暴力、死亡”叙事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本文试图从叙事角度的切入,分剐从小说叙事风格的转化,叙事者角度的转化等方面对余华小说叙事特色进行多角度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一)先说爱情1977年夏天,我写出了《班主任》,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沉痛诉求,作品在当年《人民文学》杂志11月号刊发后,引出了一个纷纷以小说形式表达清算"文革"恶果的潮流。1978年5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伤痕》,使这个潮流获得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符码:"伤痕文学"。《班主任》、《伤痕》以及这个文学潮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相似文献   

14.
重构现实的桥梁——浅析余华的《鲜血梅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血梅花》以解构主义叙事手法颠覆了传统的武侠小说。从表面看,这是对武侠世界的逃离,实际上更是对现实生活的还原。作者以阮海阔主体性的缺失来隐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缺乏精神主导的现代人只是一味遵循命运的安排,凭借本能去行动,传达了现代人的宿命意识及虚无主义观念。作品在解构主义叙事的表象后面,蕴含了现实的因素,可以看作是余华向世俗转型前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15.
李达 《新闻爱好者》2011,(22):150-151
本文选取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马烽的《结婚现场会》两篇小说为解读文本,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理论支点,分析两位同为"山药蛋派"代表作家的两篇作品在选材、叙事和主题等方面所表现的异同,从而揭示作家在文艺观念和理论主张上的重大区别,并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胡方煦 《视听界》2013,(4):64-66
一、《爱情公寓》抄袭暴露国内情景喜剧发展短板《爱情公寓》本是同名交友网站定制投拍的一部推广剧集,2009年在江西卫视开播,2011年在东方卫视播出第二季,2012年在安徽卫视联合播出第三季。电视剧围绕一幢名叫"爱情公寓"的出租公寓,讲述了七个年轻男女之间发生的故事。自第一季开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多地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出现较大调整,其中鲁迅的《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被删除,广东版则将《药》换成《祝福》。而巴金反思文革的文章和余华的小说等被新选为课文。  相似文献   

18.
《声屏世界》2012,(4):195-196
《乡村爱情小夜曲》领跑春节档,红遍大江南北自2006年,小小的"象牙山村"忽然闯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乡村爱情"这四个大字在每年春节前后固定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收视率始终走红,让这部剧成为全国受众层面最为广泛的系列电视剧。从2012年1月27日起,《乡村爱情小夜曲》首轮在北京卫视、辽宁卫视、黑龙江卫视、山东卫视、天  相似文献   

19.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生死爱欲成为了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原动力。小说将陌生女人的一生作为叙事的中心和主体推向无私爱情的前沿,以爱与欲的纠葛呈显了爱情伦理的叙事张力,以得与失的替补凸显个人诉求的叙事转换,以生与死的对抗彰显人生幻灭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没有缠绵的爱情神话,没有恣意的浪漫青春,一部真实反映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小牲口》近日引发了文艺圈的广泛热议。仅看过小说手稿的水均益、刘震云、郑渊洁等名家联袂向读者力荐,曾成功执导过《幸福像花儿一样》、《新上海滩》等电视剧的著名导演高希希也准备将《小牲口》拍摄成同名电视小说。近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这部开年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