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到来,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中来,教育产业与教育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相继在许多国家出现,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教育和社会效益。文章将以美国为例,对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和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融资方式日见其弊,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文章从大学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入手,探讨营利性大学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可能性和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3.
营利性大学的入学人数虽然只占高等教育市场中比较小的一部分,但在过去10年里,营利性大学的数量增长超过了10倍。投机资本家和投资银行家现在对营利性教育公司的需求很大,因为它们是目前在经济环境中运营良好的一少部分。虽然一些营利性教育机构已在学术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很多传统人士仍然对它们表示蔑视。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存在的主要形式、发展原因、管理特点,认为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有其存在的现实需求,教育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并非是对立的,如果政府政策到位,相关约束机制合理,发展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整体公益性的发展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5.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兴起。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其办学模式也有自己的特色,许多国家,特别是美国,都采取了针对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无论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主要以基金的形式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随着私立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崛起,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学校自身开始作为一个组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或营利。与国外相比,我国公立高校介入资本市场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校办企业上市。目前,也开始有个别民办高校试图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对上述现象,如何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去理解与解读,可能会关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国际上,无论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主要以基金的形式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随着私立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崛起,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学校自身开始作为一个组织,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或营利.与国外相比,我国公立高校介入资本市场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校办企业上市.目前,也开始有个别民办高校试图通过上市发行股票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对上述现象,如何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去理解与解读,可能会关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营利性大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时机进入资本市场;关注弱势群体,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实现快速发展。然而,2010年以来,美国营利性大学在经历了约40年的发展后陷入了教学质量降低、新生数量减少、大学理念与公司理念矛盾逐渐凸显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不佳等困境。目前,我国已有一些民办高校选择登记为营利性高校,开启了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办学之路。文章通过梳理美国营利性大学发展的动因,分析其面临的困境,为我国营利性高校的发展提供以下启示:顺应时代潮流,为营利性大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处理好政府、市场和营利性高校的关系;以转型为契机,探索营利性大学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政府监管和第三方评估,实现资本逐利性与教育公益性的平衡;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同时注重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9.
认识美国高等市场化问题是了解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切入点。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能在近十几年脱颖而出,在发展动因上主要根源于其内部准确的市场定位。服务策略、成本策略和招生就业策略是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主要市场营销策略。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市场化举措可以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认识美国高等市场化问题是了解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切入点。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能在近十几年脱颖而出,在发展动因上主要根源于其内部准确的市场定位。服务策略、成本策略和招生就业策略是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主要市场营销策略。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市场化举措可以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试析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市场正在逐步形成。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已渐成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垄断性,其市场化进程已经凸现出众多的问题,在教育产权界定、教育成本使用、教育经营以及教育效益等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与辨析,从而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是我国目前涌动起来的一个"资本潮".从我国教育产业化认识的深入发展、高教融资制度的变迁两个方面考察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基础,同时对资本市场介入高等教育的边界进行价值拷问.  相似文献   

13.
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面向全球的教育市场,呈现出多种模式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十分看好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市场潜力,纷纷加快了参与中国教育市场份额的步伐。面对这种新局面,我们必须在教育理念、人才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教育机制,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培训和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经验,增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便捷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市场化及其必然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教育与培训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生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市场化 ,意味着价格制度和竞争机制在教育与培训制度中逐步的展开和全面的贯彻。人力资本配置与使用的市场化 ,投资主体需求的多样化和投资结构的复合化 ,以及生产者激励的市场化 ,必然导致中国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的市场化变迁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在这一变革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逐渐得到了确立和完善,中国高校的变革和发展也不例外.目前,中国大学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已出现了端倪,教师人力资本在高校的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对中国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及构建,将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文章在分析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特点和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法律、文化、分配和管理等方面对中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产权制度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6.
In Egypt and Jordan, there is a substantial mismatch between the outpu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needs of the labor market. Both demand and supply-side factors could be driving this mismatch. This paper tests a key supply-side issue, whether differences in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incen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 affect the labor market outcomes of graduates. Specifically, we ask if the stronger alignment of incentives in private relative to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roduces more employable human capital and better labor market outcomes.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a person attends on several labor market outcomes while controlling for his or her pre-enroll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upply-side issues and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have little impact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 while family background plays by far the largest role. Proposed reforms for higher education often suggest increasing the role of the private sector in provi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is approach is unlikely to improve labor market outcomes.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of hierarchy as well as strong homogeneity, differing from not only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features a high degree of both hierarchy and heterogeneity, but also higher education in continental Europe, which exhibits a low degree of hierarchy. Previous studies have provid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elsewhere, as well as their differences, but have been unable to explain the situation in China. Drawing on Pierre Bourdieu’s field theor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explanatory model for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s shaped by state power. The state created various forms of symbolic capital linked to economic capital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monopolized the quantity in which and means by which these are bestowed, thus causing differentiation in the total amount and composi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capital between different schools, and forming a steeply stratified structure. The bestowal of symbolic capital was not restricted to a particular group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ead, the scope of this bestowal was gradually expanded, such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regard the acquisi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its attendant economic capital as the objective in their endeavors,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 homogeneity between institutions. The article applies field theory to three key universities polic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ymbolic capital on the field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正在促使民办高等教育的融资和投资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并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与西方国家私立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模式相比,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如何看待资本市场与民办高等教育的联姻,能否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空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快速变化的人力资本市场和教育服务市场的双重约束,以需求为导向、从培养机构自身优势出发的教育质量转型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应向有利于质量转型的方向发展。促进质量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高等教育管理关系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高等教育亦不例外,其突出表现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关系大调整。经过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与市场的关系、高校与受教育者个体及其家长的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关系等六大关系逐步理顺,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较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