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道德学习作为以社会规范为对象的学习,同样符合学习迁移的规律。道德学习的迁移包括道德知识的迁移、道德判断方法的迁移、道德情感体验的迁移。培养学生道德学习迁移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德育效率,并且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考察道德学习迁移的发生的条件,对培养学生道德学习的迁移能力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大学德育片面强调社会道德,忽视了个体道德的发展,造成德育的低效和迷失。大学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个体道德的发展,树立德育人性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个体道德批判和选择能力,建立师生的平等互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在发展学生个体道德的内容选择上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4.
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道德学习作为以社会规范为对象的学习,同样符合学习迁移的规律.道德学习的迁移包括道德知识的迁移、道德判断方法的迁移、道德情感体验的迁移.培养学生道德学习迁移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德育效率,并且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考察道德学习迁移的发生的条件,对培养学生道德学习的迁移能力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作为培养高素质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其教育的目的究竟该如何定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是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这既符合学校德育环境的变化,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网络社会要求德育工作要更新道德教育观念,要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网络社会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道德行为的自主自觉,塑造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具有德性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策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给予学生道德选择的自由;教师加强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选择标准,掌握科学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亡、则国亡。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从基础开始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一是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1)要加强道德认识的培养。(2)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3)要加强道德意识、行为的培养。二是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1)要从小重视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2)学校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教育实践中的道德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对人的道德能力的培养,这是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为此,笔者在界定道德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对道德能力形成、发展的原因、趋势以及培养人的这种能力的实际意义作了力所能及的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具体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抓好道德能力培养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培养和发展学生品德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意志力;扬善抑恶的批判力及践履道德行为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课的教学中来。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改变观念,把学生真正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充分认识到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只有转化为受教育者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德育过程才能顺利展开。为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校道德教育是实现道德控制的根本途径之一。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优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尊崇理性主义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明确而具体;道德教育的方式符合本国国情等。借鉴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的优点,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道德教育的理念应适应时代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层次要求;道德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的方式应尊重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德育论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心理学规律。基于此,从品德的构成要素及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当前的各家德育论体系中存在的心理学思想,从而促使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不断拓展传统的模式,以人为本,把握规律,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切实指导中小学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3.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4.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引导情境中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学关系民主化、德育内容具有开放性及教育方法具有自由特征,即实施主体德育。而欣赏型德育模式符合主体性德育要求,其基本构想为:教师是参谋或伙伴,德育情景审美化,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提高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是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首位,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底线伦理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是扎根在现实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的,符合人的心理需要,是道德教育的极好支点。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多地被认为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学校道德教育(以下简称为道德教育或德育)也被认为是个体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的过程。这种理解方式往往导致对道德个体性的遮蔽,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今天,学校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已日益凸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边界论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领域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界和实践界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遵循着不同的话语操作方式。为了使两者有机联结,学校德育边界论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德育边界论有三个界面:作为工作界面的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界面上的学校德育;作为超教育界面上的学校德育。德育边界论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高校德育,完善德育实践,重要的是转变现行的德育观念。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心理学原则,可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变化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大学生将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