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不可否认,教的目标与学的结果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落差。落差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内容的难易、学生智能结构的差异等等,但也不乏教师教学本身的问题。很多教与学的落差,正是"教"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认识教与学的落差,勇敢剖析教师的教对形成落差的影响,回归教学该有的常识,将成为缩小落差、提升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教的目标"与"学的结果"达成一致:而教学的现实状况往往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即:教与学的"落差"。正确认识这种教学落差,对我们改善课程设计、改进教学行为、变革教学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教与学的落差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落差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教学落差中寻找教与学的起点?有哪些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能缩小教学落差?如何利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学情"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无视、漠视或者误判、误读、误解都会让数学的教与学产生严重错位,产生学生的认知排斥、认知障碍等.直面并分析学生的学情是把握数学"教"与"学"落差的现实举措,也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75):139-140
基于问题学习的物理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即讲授式的教学),指的是物理教学中,教师把教与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并高效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不一样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在该情境下提出问题,并独立探索,使教师的"教"始终围绕学生的"学"展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全力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情境,通过精心设计使学生迸发出积极思维的火花,在迫切求知愿望下完成任务,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阅读专题《教与学的落差》(2014年第1期),我读懂了教与学的落差的根源,学习者群体的差异,个体的智能结构和学习风格的差异;读会了缩小教与学的落差的策略:角色置换、集体思维、差异教学;理解了建构一个由课程系统、教材系统、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组成的应对框架,可以便于一线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并逐步减缓、降低落差。《江苏教育》的"专题",引领我在教海、学海中"探航"!  相似文献   

7.
薛辉 《考试》2014,(11):33-35
什么是教与学的"落差"呢?教与学的"落差"是指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要求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之间存在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与学的落差是必然存在的,而且会永远存在。在日常教学中,教与学的落差往往被定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都试图通过教学手段与方法来消除或缩小这种落差。其实,教与学的"落差"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重要资源。正如水位的落差成就了瀑布的壮观之美一样,教与学的落差也是一种教学之美,教师的作用就是对这种"落差"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与学的落差:普遍性、正常性及其积极意义教与学之间的落差是一种现实存在,几近成了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它我们如此熟悉,但又如此陌生,是陌生的熟悉。当一个现象或一个问题长期"潜伏"在我们教学生活中,而不知觉,更不自觉的时候,显然这是个问题。它会遮蔽事实的本相,又渐渐蒙蔽我们的视野,这很危险。把"教与学的落差",挑明在大家面前,是种勇气,也需要深层次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落差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差、生活沟通理解不够。要化解这种落差,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对知识进行"组块"加工、有效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完善他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把握,把数学知识更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并使之融于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学的角度,透视"学生去哪儿""学生怎样去那儿""学生到了哪"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是否从各自的起始水平向"+1"水平展开学习,教师的教是否支持并促进学生的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从情境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以小情境教学为突破口,把学习中的群体看作教育小情境,以小情境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种组织单位,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提升。要把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落实在课堂上,形成教与学里应外合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业负担形成的矛盾致使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下,运用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得原本自成体系的数学内容被生硬地交割。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就无从谈起,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巨大落差的形成。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积极有效的策略,消弭这种落差呢?一、组建知识版块,在知识联系中消弭落差教与学之间落差的形成源于学生运用能力的缺失。而运用能力的缺失要么是由于学生知识的遗忘,要么是由于  相似文献   

12.
俞洪波 《快乐阅读》2011,(18):42-42
语文对话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组合体,新的对话教学理念让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如沐春风。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的对话阅读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3.
王小林 《甘肃教育》2014,(16):95-95
正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指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构建高产学习的共同体,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效果,旨在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关注教学的增效性,促进教与学的协调统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积极、热烈的。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  相似文献   

14.
张英 《文教资料》2014,(3):21-22
语文教学不总是平铺直叙的.学生在对话和解读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产生认知差异。依据课堂的实时学情,设计新的教学内容,消除师生间的认知差异是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本文认为,可从学情与文本的落差、文本情境、学生的质疑与争论三方面着力生成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赵禹 《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63-164
教学生学在中小学提倡的比较多,而在高校中对其关注不够。但是,在高校中教学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教学生学是教学的根本职责。高校中,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教师也有对教与学运用不合理、对学生学习指导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对"教学生学"加以重视来解决。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生学",认识到应该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要强调教学生学、应该如何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16.
"教-学"关系指一定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松散型"教-学"关系削弱教学合力,容易导致学生的浅表学习,联合型"教-学"关系有助于化解这一实践难题.从全面联合、个性自由、人人平等、深度参与四个方面构建联合型"教-学"关系,推动"教-学"关系的民主转型,可最大限度发挥"教-学"合力,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通过情境的巧妙刺激,学生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法引导  相似文献   

18.
教学痛点就是教师或学生原本的目标愿景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落差,其导致的后果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不融洽以及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痛点也是机遇,有力地推动着教学的优化。教学痛点的探寻反映了教师尊重学生、钻研教材、开发资源、总揽全局和探索迁移、反思批判等基本的职业素养。结合"组合数性质"和"二项分布"的教学案例,指出教学痛点通常源于学生反馈和教材研究。前者可以形成教与学的生态链条,增进师与生的情感纽带;后者可以构建学生共同发展的平台,落实"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相似文献   

19.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有无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与方法有:讲求教学方法,突出一个"新";创设问题情境,把握一个"巧"字;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要体现一个"恒"。  相似文献   

20.
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语文的外延是广阔的生活,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设置与创造,将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学生置身于鲜活的情境中容易产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愿望,进而能够主动搜集、筛选、分析、评价、吸收、开发信息。这种学习过程极大的肯定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被调动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教师自身,这就促成了教与学流程的良性循环。笔者试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