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流动儿童群体形成干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兴起,大量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入城市,形成了千余万规模的城市流动儿童群体。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一庞大群体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先天不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困难不仅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畸形。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引发城市流动人口剧增,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受其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融入城市教育过程中面临诸多不适状况。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提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既存在社会融入困难的现象,又具有乐观、独立、宽容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使流动儿童在城市中顺利地扎根生活,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因此,深入挖掘并探讨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这必然有助于研究者摘掉长久存在于流动儿童身上的负面标签,并使得流动儿童在发展中形成更阳光的人格和更强的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转移中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对天津市两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进行调查,从居住状况、学习成绩、同辈群体、家庭关系、对城市的适应度等方面,来考察他们对城市的生活、结构、心理等方面的融入情况。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政策的发展方向及具体政策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其社会适应困境的表现,家庭在这一困境中成了矛盾的焦点,进而成为引发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即父母榜样作用、亲子关系亲密度和儿童反抗严厉管教。另外,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儿童同伴之间关系不良,外系统中父母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困境,还有城乡文化冲突、教育观念冲突、婚姻观念冲突,儿童的流动和父母婚姻的变迁……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致使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恶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转移中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日益受到关注.对天津市两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进行调查,从居住状况、学习成绩、同辈群体、家庭关系、对城市的适应度等方面,来考察他们对城市的生活、结构、心理等方面的融入情况.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入政策的发展方向及具体政策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客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流动儿童访谈资料的分析,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流动儿童"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对城市人认知"、"自我身份认知"以及"留城意愿"等四个方面的分析,以流动儿童自身的视角为基础,勾勒出流动儿童心中的城市画像和城市认知。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流动儿童的城市认知上,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与社会现实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探寻适合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策略,是当前城市公办学校流动儿童教育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对杭州市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现状的深度调查发现,公办小学普遍存在着流动儿童学习成绩不良的现象,并且目前学校缺乏强有力的辅助教育措施。针对这一问题,要从学校与教师的层面,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多元的学习辅导支持策略、帮助流动儿童家庭建立有助于孩子学习的家庭支持系统等新举措,以进一步完善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现有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的"断裂",现有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自身条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注重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公平和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的大规模聚居行为导致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大了统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难度。通过对上海的实证分析表明:聚居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资源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聚居区的生活环境和空间隔离给部分孩子的社会融合造成不利影响,给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带来困惑;教育成本的增加、收益的减少,致使聚居区出现了新的(子女)读书无用论;大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教育资源已产生一定的洼地效应。基于上述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以"融合"为理念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根据常住人口的需求,合理高效配置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了城镇化的大舞台,并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体部分。但如果他们融入不了城镇,又退不回农村,城市融入生态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融入"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而道德融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层面的"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从心理行为逻辑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好象生活在"污名化"且不受防护的孤岛上,在道德心理上处于"孤岛化"的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底层心理。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污名化"过程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影响其道德融入。重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会秩序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A popul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appear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ety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nto cities, the equal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s gaining attention. Especially, the issure of schooling of their children has garnered a lot of attention. All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schooling of their children are rooted in the asynchronization between system chang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ystematic barriers have become the crux of schooling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家长教育期待是影响子女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相较于城市家长,农民工家长教育期待水平相对偏低。在实现教育期待上,他们表现出了明显的外控倾向。与城市居民有更多互动的从事越界型职业的家长,对子女获取更高学历的意愿更强烈。家长投入效能感、聚居区的独特文化、城乡二元和新二元社会结构的限制是影响农民工家长教育期待的主要原因。农民工家长教育期待对子女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短期内,家长教育期待可能提升子女教育期待,但长期来看,缺乏实现条件的家长教育期待对儿童的发展未必是正向的,家长教育期待的表达可能导致子女轻视本阶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庞大农民工群体成为了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们也正因为计划经济时期残留的桎梏而有可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变革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公共性分析,结合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理角度解析了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如何从公共角度为城市农民工子女构建完善的教育保障。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学科立场,这一立场是以学科理论来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象和问题,以期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它把农民工子女看作是问题儿童,是一种解释性的研究框架,是对农民工子女整体人格的分割,它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的是背景知识,是解释而不是解决问题,本身存在着缺陷。因此需要转变立场,就是从学科立场转向实践立场,即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中树立关注、关心和关爱的立场,建立农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关心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农民工的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险和福利、农民工自身和子女的教育等方面分析论述了当前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并分析了影响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们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民工维权组织和提高农民工就业素质及法律意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成了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市融入”的基本路径,几乎成为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是,这种“教育或塑造农民工”的单向度研究理路和文化范式,是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相背离的。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农民工与市民的对话及相互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向作用与融合的过程、生长出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从过程本身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在他们的社会行动与不断反思中实现的;从演进条件看,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个平等、支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农民工汇款对于输入地人民生活改善、婚姻、家庭稳定和子女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婚姻状况与农民工汇款相关性研究的实证分析目前尚不多见。本文的研究表明,已婚农民工和未婚农民工带回家的钱数具有较大差异性。婚姻状况与农民工汇款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论说明已婚农民工承担着更大的家庭责任,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压力大。政府应从促进农民工就业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制定农民工人力资源发展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