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安全感和人际信任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亲密关系量表、安全感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成人依恋、安全感和人际信任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和生活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安全感存在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安全感和人际信任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326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1)大学生成人依恋比较积极,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程度均较低。(2)大学生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大四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三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主观支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大学生孤独感程度较低,但大三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4)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5)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孤独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6)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及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对河南大学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54.4%,先占型占26.6%,拒绝型占13.9%,恐惧型占5.1%;不同身份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历来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和学界研究的焦点。借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对武汉市五所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探究当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现状,而后从个体视域和家庭视域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31%)、迷恋型(25.9%)、安全型(21.8%)、冷漠型(21.3%)。就个体视域而言,性别、专业、年级对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都不显著。就家庭视域而言,家庭来源、父母文化程度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上有显著影响;而在焦虑维度上则没有显著影响。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究其产生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大学生与父母及同伴的依恋质量与合作竞争倾向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父母与同伴依恋量表(IPPA)、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问卷(CCPS)对268名天津市某大学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了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个体与父母及同伴间依恋质量包含的信任、交流维度与合作倾向呈正相关,疏远维度与合作倾向呈负相关;(2)个体与父母及同伴间依恋质量包含的疏远维度与竞争倾向呈正相关;(3)回归分析显示,个体与母亲、父亲及朋友的依恋质量对合作倾向有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吉安亚 《考试周刊》2014,(74):165-166
作者分析了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水平的现状及关系,旨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具体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241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孤独感进行调查,得知: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不同年级存在差异;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处于中等孤独水平,不同年级存在差异;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高,孤独感体验越少;被试的人际信任度越低,孤独感越强烈。  相似文献   

9.
季梦雨 《科教导刊》2024,(4):135-138
目的:探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对随机抽取的4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依恋回避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不仅能直接预测自我分化,还能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我分化。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两两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心理弹性在成人依恋和自我分化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京、津两地大学生成人依恋、孤独感、网络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探讨了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大学生爱情态度的关系,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自我效能感量表》、《爱情态度量表》对福建省某高校33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爱情态度具有部分预测作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维度与大学生爱情态度的浪漫爱维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希望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并进而研究大学生孤独感和依恋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一,大学生的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未达到显著水平;二,不同依恋方式的个体在孤独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三,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56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恋爱现状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种依恋类型中惧怕型的比例最高,安全型的最低;安全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恋爱比例高于惧怕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性别差异显著,在依恋焦虑上年级差异显著;有无恋爱经历在个体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个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恋爱行为。  相似文献   

14.
对国外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翻译后分两次对国内799名大学生施测,删除不合适的项目后检验其信效度,结果表明:修订的 AAS 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依恋回避维度包括7个项目、依恋焦虑维度包括6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因子载荷在0.42~0.75之间,两个因素共可解释总体变异的45.2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效标效度、α系数、组合信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修订的 AAS 能真实和稳定地测量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可以作为评估工具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5.
人际交往问题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依恋是个体最早的人际关系体验。本研究将深入探讨地方院校大学生成人依恋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具体相关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地方院校本科学生中抽取300名大学生被试,以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亲密关系问卷(ECR)、关系问卷(RQ)作为测量工具,调查了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人际现状,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国外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翻译后分两次对国内799名大学生施测,删除不合适的项目后检验其信效度,结果表明:修订的AAS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依恋回避维度包括7个项目、依恋焦虑维度包括6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因子载荷在0.42~0.75之间,两个因素共可解释总体变异的45.2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效标效度、α系数、组合信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修订的AAS能真实和稳定地测量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可以作为评估工具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7.
团体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以及该对象所属的团体和团体成员,在情感上产生的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将团体依恋应用于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干预中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团体依恋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有四个步骤,即确定具体目标,形成团体依恋小组,运用一定的团体辅导技术进行实施,评估与终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的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安全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惧怕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低依恋回避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高依恋回避组,低依恋焦虑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高依恋焦虑组。根据个体成人依恋的类型和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恋爱行为,从而准确把握个体恋爱的内部工作模式,引导个体的恋爱朝着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湖北省黄石市294名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人际信任量表(ITS)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测试,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信任程度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家庭环境呈正相关;家庭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人际信任影响孤独感水平。由此得出结论,人际信任在家庭环境和孤独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当代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考察当代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现状与生活满意度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探寻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成人依恋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适应性,补充生活满意度以往研究的疏忽,也为后续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