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越法律教育是国家在法学教育大规模无序扩张的前提下,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而提出的国家教培、教改计划。卓越法律教育是法律实践品格的内在要求,反映了法学教育要上质量、出精品的追求,是法学界审慎思考法学教育现状基础上意欲完成法学教育根本转型的改革路线图。其要义为:定位于职业教育,追求卓越,突出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突破口在于高端法律人、基层紧缺法律人才的培养。卓越法律教育有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重塑尊荣,但针对目前社会上一些对法律职业的不利影响因素,法学教育不仅自己要争气,要葆有应有的信任和尊重,而且要争取从国家层面重构"小法学"格局,并限定司法考试的报名门槛。  相似文献   

2.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革新"五重五轻"的观念,向重视法律应用能力的卓越教育培养理念转变;优化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的"五个梯次"人才培养格局;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两个"基地"、四个"平台"和八个"专训"为内容的"248"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重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实务部门对高校的评价、实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所组成的"四方评价"闭环系统。  相似文献   

3.
卓越法律人才是高层次法律人才,是"法律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卓越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应以"复合型、国际化、能力强、技能优、情怀深"为基本标准,改革和完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卓越的"双师型"法学师资队伍,不断深化法学教学改革,强化法律实践环节,实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制度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4.
“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调查研究和借鉴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提出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要求,工科青年教师需在实践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和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不断改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林森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时就注重运用法律维护人民权益,尤其是在领导福建学生会收回福建矿产等利权、在江西帮助被外国巡捕棍毙的乡民打赢官司的斗争中善用法律,成效明显。林森认为要从根本上维护民权,"当求之于法治"。他在担任参议院议长期间,主持《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初步奠定中国近代法治基础。他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后,极力主张实行"民治的政治","法治的政治,而非人治的政治",强调"促成宪政,实现民主政治,为建国的首要目标";全国上下都要养成法治的习惯。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法治精神,对国家典章,躬先守法践履,安于"虚位元首"的法律定位,不争权,不逾矩,更不以权谋私,"足为国家法治,垂之典范。"  相似文献   

6.
徐曼  蒋存敏 《今日教育》2014,(10):48-49
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小学以"托起朝阳,奠基未来"为办学理念,结合巴南区"情智共生卓越课堂"改革要求,打造"阳光四度"(自主度、参与度、情感度、有效度)卓越课堂,办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在"阳光四度"卓越课堂的行动研究中,学校逐步积淀了"四环五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法律和法学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的标准应当是稳定的基本标准和变化中的特殊标准的统一;同时作为新事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现有的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与指导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冲突;针对这些冲突,我们需要进行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从而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温士顿·丘吉尔(1874~1965)是上个世纪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二战期间及二战以后两度担任英国首相。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曾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  相似文献   

9.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董老一生担任国家领导重要职务,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坚持孜孜不倦地学习。"阅兵"读书法就是董老在67岁学习俄语时总结出的一种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卓越法律人才"是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共同拟定的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法律与法学人才的目标和定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现行法律教育中对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认识,分析现有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存在的认识冲突和理念差异,指出了导致法学交易体制、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文章在尝试提出对卓越法律人才的正确定位的基础上,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设定具体实现进路,以期在当前环境下共同探讨出一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法律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卓越法律教育是国家在法学教育大规模无序扩张的前提下,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而提出的国家教培、教改计划。卓越法律教育是法律实践品格的内在要求,反映了法学教育要上质量、出精品的追求,是法学界审慎思考法学教育现状基础上意欲完成法学教育根本转型的改革路线图。其要义为:定位于职业教育,追求卓越,突出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突破口在于高端法律人、基层紧缺法律人才的培养。卓越法律教育有助于法律职业共同体重塑尊荣,但针对目前社会上一些对法律职业的不利影响因素,法学教育不仅自己要争气,要葆有应有的信任和尊重,而且要争取从国家层面重构"小法学"格局,并限定司法考试的报名门槛。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山东煤炭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科技大学从2006年开始在包括煤矿地质专业在内的6个煤炭主体专业中实施"定单式"培养。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后,学校更加明确了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6个煤矿主体专业均陆续进入了教育部"卓越计划",文章结合地质工程(煤矿地质)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阐述了学校在校企联合培养煤矿地质卓越工程师方面的具体措施,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契合度明显。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中重要内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的教改、教培计划。实践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湘南学院法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与效益论证得出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打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创新平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本文针对目前工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系统地研究如何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首先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工科教师的要求;其次讨论工科教师的引进聘任和在职培养;第三探讨兼职工科教师队伍的建设;第四研究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最后分别讨论工科教师队...  相似文献   

15.
刘齐 《高校教育管理》2014,(2):17-22,2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全球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卡尔·泰勒·康普顿出任了该校第九任校长,在担任校长期间,他对学校进行了大力改革和有效管理:重视基础学科,强化学科联系;倡导学术科研,加强工业研究;限制本科规模,扩大硕博教育;改革管理制度,发挥个人才智;加大教育投入,重视社会需求。这些措施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实现了他从一位一流的科学家到卓越的领导者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欧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和课程改革专题基本思想,分析和贯彻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结合本校多年开展《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提出本校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性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框架方案,为各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编制培养计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金丹 《职业技术》2010,(6):64-64
本文基于"90后"学生的特点,阐述了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以周记作为沟通平台,通过笔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掌握班级动态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工科类大学教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力量,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工科类大学教师应是"卓越工程师"与"卓越大学教师"的结合体。工科类大学教师要具有卓越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真实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卓越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同时,教育管理者们在制定相关的入职资格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历、专业等因素,更需要重视"准工科类大学教师"们的内在能力与素养,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资格标准,为培养新时期的"卓越工程师"提供师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的承担者,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基于其长期的办学经验,提出了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方案,并成为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品牌。该系将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内涵解读为卓越的学识素养、卓越的从教精神、卓越的专业基础和卓越的实践能力,并提出"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该专...  相似文献   

20.
1906年,赵尔丰任职川滇边务大臣,治理川滇边地。他的治边思想以农垦、兴学、设官、练兵、通商、开矿"六要事"为核心;主张加强边务大臣权力;边地继续推行改土归流,设置西康省;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边地实业和交通运输业。在赵尔丰担任川滇边务大臣期间,边地各项事业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