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青年学者赵联斌首次提出来的翻译理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以"模拟"为翻译的本质特征,以译语文本的读者需求为目的导向,将"适合"与"忠实"作为译者行为的模拟标准。如果译者能紧紧围绕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去进行翻译,那么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译语文本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的。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界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将文本体裁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并明确指出,语义翻译法用于表达型文本,交际翻译法用于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这一理论对应用性很强的商务信函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翻译理论以原语文本为中心,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在各方面的"对等"为译文的标准。与传统译论不同,目的论追求实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不同法系之间的法律文化、制度、概念等存在巨大差异。以我国《公司法》为例,目的论为我国法律英译提供了宏观的理论框架,而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为法律英译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翻译"忠实"标准:回眸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翻译忠实标准在翻译理论中的历史地位,进一步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传统翻译忠实标准的局限性,从多元系统理论和目的理论的角度论述新时期翻译"忠实" 标准的演变.指出忠于原文不是唯一的标准,译者的根本任务是要达到翻译的目的和任务.  相似文献   

5.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与翻译标准的再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婧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103-105
不同类型的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标准,表达型本的翻译既要忠实原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原的语言风格;信息型本的翻译要忠实原的“真实性”;号召型本的翻译则要忠实于读的反应。纽马克的本范畴理论为翻译标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忠实"标准具有相对性。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忠实"标准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忠实再现原文的具体表现总是具体的,即同一原文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可有不同的忠实再现。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文本类型不同,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其"忠实"所侧重的方面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译语文本的模拟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青年学者赵联斌首次提出来的翻译理论。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是以"模拟"为翻译的本质特征,以译语文本的读者需求为目的导向,将"适合"与"忠实"作为译者行为的模拟标准。如果译者能紧紧围绕译语文本读者的需求去进行翻译,那么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译语文本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的。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6,(2):127-131
阴阳学说的哲学基础、"型"本原的物质探究、"适合"与"忠实"的翻译标准以及读者立场的策略思考共同构成了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本质化特征。它适用于所有文本的指导,属于综合性策略范畴,译者在翻译过程需执行"模拟三原则",即:气质模拟、改造模拟和定型模拟,完成对原语文本的翻译,实现原语文本阳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反抗父权制与性别歧视,以女性主义的翻译"忠实观"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以"妇弄"翻译语篇的形式反映女性争取政治权利的决心。  相似文献   

10.
苏莹  乔春娟 《文教资料》2010,(12):73-75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本观用辩证的哲学观去看待文本意义,认为文本意义是无限性和方向性的统一。这种文本观打破了译者必须追寻作者原意的魔咒,冲击了作者至上的权威地位,破灭了"终极译本"的幻想,同时也动摇了"忠实"传统翻译标准的核心地位。伽氏的文本观让我们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译者,充分肯定了译者作为"创作者"的新角色,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界定翻译标准,并应该持有哲学阐释学文本观来对待文学翻译。本文作者在系统阐述了伽达默尔的文本观之后,从这个视角对《当你年老》的四种译本从意义层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窦汝芬 《广西教育》2009,(33):74-75
翻译标准强调对原作及原作者的忠实,是表述方式的一个共同的理论内核,而文学阐释否定了文本的绝对意义,使翻译中的忠实丧失了理论可能性,是对整个传统的翻译标准体系的“叛逆”。但这种“叛逆”也促成了翻译研究的描述性转向.从而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翻译理论界一直以"忠实"的翻译标准来评定译本,但翻译实践中,总会有不同译本的出现。本文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其成因,就文本本身的双重性探讨了翻译的可能性以及翻译的有限性;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译者视域对原语中同一客观现象不同认识的影响;从而对这样的现实存在做出原因解释。  相似文献   

13.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源文本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而翻译则是译者根据目的文本的功能从源文本中选择恰当信息构成目的文本来实现其特定功能的过程。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框架下重新阐释"幽默翻译"这一概念,并尝试把幽默翻译分为幽默导向与非幽默导向两大类别加以分析;同时,针对不同类别的幽默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崔瑶 《英语广场》2024,(2):72-75
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是目的原则、忠实原则与连贯原则以及文本类型理论。教师通过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科学、实用的翻译指导。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掌握目的原则、忠实原则与连贯原则以及文本类型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忠实"与"叛逆"两种翻译行为探讨译者地位的变化。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忠实于译文读者,而译介学中的"创造性叛逆"则给了译者创造性和叛逆性的空间。文章使用的"叛逆性忠实"这一观点从动态和静态角度承认译者的叛逆性,承认译文中译者身影的客观存在,又承认忠实原则是贯彻翻译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翻译活动中不能忽略译者的地位,也不能夸大译者的地位。"叛逆性"归根结底是为了"忠实"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模因论是关于文化之间传承、进化与变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模仿。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活动,因而翻译理论遵循着模因论的发展轨迹。翻译模因论为中国旅游文本的英译引入了信息复制的模式,打破了不同译论之间的壁垒,为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模因论为基础,从基因型翻译模因和表现型翻译模因两个方面研究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旨在忠实、地道地译介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不仅规定译文由其在目标语境中的功能决定,还要求译文自身连贯并与源文本连贯,即连贯法则与忠实法则。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其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可知,成功广告译本无疑皆能实现其预定功能,与此同时不可或缺的是"恰当"处理译文,弥合文化鸿沟。在汉英互译时,译者要实现其呼唤功能,需使译文标准高于"功能",兼顾广告在译语文化中的其他功能,才能出色实现广告目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等值翻译观和等效翻译观中的"忠实"观点如今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该文结合关联理论对"忠实"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忠实"的对象是原文对原文读者(译者)产生的语境效果,而译者的目标就是要以该语境效果作为自己的信息意图,通过最佳关联假设选择适当的译入语语言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林晓冰  柳伟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19-121
应用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和理解与解释理论,可以获得对严复的"信"的翻译标准的更深层解读。"信"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忠实原文文本的意义。文本的意义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理解无法克服历史的局限性,绝对的文本理解是不存在的。理解的相对性决定了"信"的标准的相对性。"信"的相对性不否认"信"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