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其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演变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现与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等三个领域取得进展。突破现有的研究,实现理论的创新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亦是妇女解放的实践需要。这种突破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把握基本问题,深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科学体系研究;关注私人领域,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放眼全球,吸收借鉴西方妇女解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3.
合法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克服合法性危机并获得合法性存在的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逐步解决"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对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整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体系的内在逻辑线索。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线索梳理"概论"的教材体系、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为指导设计"概论"课的教学体系,能够较好地实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逻辑视角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百年理论成就及其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从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把握,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理论研究任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中逻辑地依次发展出以革命性逻辑为主题的毛泽东国家观、以建设性逻辑为主题的邓小平国家观和以强国逻辑为主题的习近平国家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一是注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二是注重时代特点和国情分析;三是注重将坚持"老祖宗的书"和"创造新的理论"相结合;四是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五是注重"走自己的道路"的主体性自觉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现实和实践、两个结合的重要方法、党的领导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的基本要素,有针对性地破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方面的问题。要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守正马克思主义以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基,运用唯物史观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奋发有为进行理论创新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为表征的新型分配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重要制度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寰宇中,分配形态将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变迁的大致轮廓经历三个历史位阶,第三次分配从属于分配形态的历史高阶,是通达“基于需要的按需分配”理想图景的重要节点。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生成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从现实逻辑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新分配制度的生成提供了基本前提;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及其衍生的共享伦理思想为新分配制度注入了伦理道德的意蕴;从制度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内在先进性和人民性的实践外化助推了新分配制度的最终生成。第三次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长远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历史回溯方法的说明,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运动和制度及其主题的演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三位一体”和“三总”的内在统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命题展开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结为一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刻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内在统一的核心和主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及方法运用上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探索的逻辑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探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形态的不断探求、时代形态的不断建构和中国形态不断彰显的逻辑进程.不断深化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形态建构与重大基础理论双向推进、不断转化研究范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特殊称谓,“现代派”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曾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反响。“现代派”文学对于80年代文学以及此后的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和影响是巨大的,但其生成、发展和价值却包含诸多复杂的历史问题。在揭示“现代转型”的逻辑下,如何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现代派”的出场,“敞开”的逻辑,“历史”的生成进行价值重估,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践批判理论的主体实践是能动性主导受动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向度,不断改变实践的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即人类自由解放的社会。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的逻辑,据此可在严密系统中理解其余一切原理,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邓小平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逐步形成。江泽民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成熟。胡锦涛提出的"和谐文化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顺畅地开展。延安时期,教育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主导力量等基本条件的改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营造了一个相对和谐的大环境,从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辉煌历史,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廉政制度经历了恢复与重建、健全与深化和不断完善与逐步形成体系的历史过程。我国的廉政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的特点:方向是正确的,是沿着制度变迁的自身逻辑发展的。国家制度的建设和党的廉政制度建设相辅相成,成为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共同构筑了中国反腐倡廉的模式和体系。其过程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过程,反映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其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模式和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始终注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政治优势,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进逻辑,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考察40多年来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可以勾勒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脉络,增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视角来看,我们目前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正在逐渐地展现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地揭示这一逻辑进程,对于我们自觉地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先于国家整体工业化设置而具有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工业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即非同源性;但中国社会转型又同时具有由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使然的、与世界一般工业化相联系的某些同源性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改革开放以来的“解放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关联时,不仅凸显出“中国式话语”的底蕴,而且由此引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层思考和研究的话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力度、深度和向度应如何掌握、由谁掌控?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一部力作。该书主要有"经世致用"下的保守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及文史结合三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着客观公正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开放式的世界民族主义观三个面向,体现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二者无法分割的交错缠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