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左传》选篇《郑伯克段于鄢》(见隐公元年)中的"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历来对"聚"的解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聚"是聚集粮食或粮草;一种认为"聚"是聚集民众。本文从各种文献角度考察,得到"聚"为聚集粮食或粮草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以意逆志"是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传统的方法,由孟子提出。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将"以意逆志"解释为"根据作品探索原来创作意图"。那么,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该如何理解"以意逆志"?一、"意"的理解对于"意",传统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意"即说诗者自己的心意;另一种认为"意"即作者的意旨。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乡愁”是中国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屈原、贺知章、李白到闻一多、艾青都有过令人动容的乡愁诗。由于时间阻隔和人间的离乱,“乡愁”更是台湾文学中一个重要内容,产生了许多动人心魄的诗作,其中纪弦的《一片槐树叶》和余光中的《乡愁》以感情真挚、意象独特而著称。《一片槐树叶》作于1954年,离开大陆故土已六年的纪弦,凝聚无限乡思乡情于眼前这“一片槐树叶”上:“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连串的“最”字叠用,使这“一片槐树叶”荡起了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诗经·齐风.鸡鸣》篇"无庶予子憎"这句诗的理解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关键是对"无庶"和"予"的解释各持己见。本文综合前贤古注和今人说,认为整句诗的意思是"庶无与子憎","予"是"与",即给、带给的意思,"无庶"表示希望的口气,"予子憎"是动词带双宾语,犹《左传·文公六年》"予之法制"。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将"省得"标注为连词,并用"省得"来解释"免得"与"以免",都是表示"避免发生某种不希望发生的情况"。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将三者互释,认为同属连词。而实际上,"省得"、"免得"与"以免"在词性、意义及用法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区别。本文以张斌、胡裕树先生的“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通过检索语料,试图探清“省得”、“免得”与“以免”这三个词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联系与差异。  相似文献   

6.
《论语·述而》记孔子之言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汉语大字典》"束脩"条目下的第二种解释是"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所用的例句正是这句话。本文认为不妥,此句的"束脩"应解释为"年十五岁以后束带修饰"。  相似文献   

7.
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读《乡愁》,常常沉醉于诗人绵长的乡关之思.教《乡愁》,又总是希望能把课堂化成一片"乡愁"的诗海.悠然的诗句经年历月光芒依旧,教师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所有的心都深深浸入这一汪乡愁? 一枚小小的邮票,流淌着诗人浓浓的思念.三分诗,七分读,蒋祖霞老师的镜头里,也有一枚可以承载师生全部真情最后飞抵诗魂的邮票,那就是诵读.  相似文献   

8.
孙小倩 《文教资料》2014,(27):24-25
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麗"古字为"丽",旅行之象,本意为旅行,后为了书写简便又简化为"丽"。"丽"确有数、两及附之意,没有思的意思。胡承珙认为"思"字是"附"字之讹,但经过简单的考证,作者认为胡氏这一说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9.
教学模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汉字的解释,从字面看,应该是用于教学实践的标准形式或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两位美国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提出的,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照此说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各学科课型的规范、教学设计、教案等都可解释为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 ,于 2 0 0 1年秋季期开始使用。课本第 19课学生自读课《乡愁诗两首》 ,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同时选择了席慕容的《乡愁》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  相似文献   

11.
"鸠占鹊巢"的"鸠"究竟怎么解释,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认为是布谷,也有人认为是八哥。可《诗经》所指的"鸠"肯定只是一种鸟,不会是两种鸟。文章从历代的典籍和今天的自然科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鸠"应是指布谷。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民俗的。而在这几篇课文中,几乎都涉及了乡音乡情,“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册《俗世画卷》选取的文章基本都是名家书写民俗、乡土文化和乡音乡愁的,因此在备课中,教师整合丛书内容,精选了《俗世面卷》第六板块中《乡音乡情》里的四篇文章,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一、导入环节,课内文章带入丛书内容引出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四韵》,再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之后,教师深情表述:我们吃过了汪曾祺送来的鸭蛋,品味到了乡愁:喝过了琦君酿过的春酒,也感受到了乡愁。有人说,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那些远赴他乡,天涯羁旅的游子们离开故乡的时候是豪情万丈,归来时却万斜乡愁。踏遍万水干山,阅尽人间万象,他们会埋藏多少欲说还休的心事呢?  相似文献   

13.
邵凤森 《成才之路》2010,(17):44-44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地区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浓浓的乡情、乡愁都注入了这篇优美的诗化散文中。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读来,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无不浸透着作者的乡情、离愁、别怨。  相似文献   

14.
姚霖 《考试周刊》2011,(17):44-47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可谓两汉史学的"双子星",也是中国史学史的两座高峰。一直以来,"马班异同"都是史学界的"永恒课题"之一,而《项羽本纪》更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项羽只是一介"僭盗",不足以立纪,只能列传,而有学者则提出了相悖的观点。这一争议在史学界已存在多年,却仍未有定论。本文从本纪体例、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并对前人的研究作相应的补充论证,以证明司马迁为项羽立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代理性催生了无面孔的大众,消费逻辑又导致"陌生人"横行。此种不确定的状态,促使人们热切追逐共同体以缓解浓厚的认同情结和归属乡愁。但鲍曼认为,当前涌现的"隔离区"以及美学的共同体只是一种共同体的幻象,不可能为人类提供真正的庇护之所。因而,他主张对此进行二次纠偏,重建一种"真正的共同体"。通过厘清自由与确定性的悖谬关系,统合伦理与政治力量,进而诉诸"基本收入"的确定,以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双重自主。  相似文献   

16.
从“卡夫卡式”看《城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寻求"卡夫卡式"之谜的一种解释,认为卡夫卡创造出一种小说艺术中特殊的描写路线。这条路线的大体轮廓是:定旨、写实──滑蜕、荒诞──真实、合理。这是一条三环套、折转、递进呈螺旋式推进的描写路线,其中心环节乃是"滑蜕"机制的妙用。用这一观点来分析《城堡》,发现《城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自始至终专注于某种人生境遇的状写,这种状写具有令人确信的似曾相识、更高层次、形而上的真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中《许行》一章将"劳之来之"解释为:使民劳,使民来,将"相率而为伪者也"中"相率"解释为"彼此带领着"。这个"来"应当理解为"勑",即"勤劳"。"相率"应是"率领老百姓","相"是指代性副词,指"人们"或"老百姓"。  相似文献   

18.
一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诡辩论和怀疑论。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一个事物、这一个事物",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庄子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不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孙膑兵法》中的"必攻不守"乃是对《孙子兵法》善攻者"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扬,而与所谓的"重视进攻而不屑于消极防守"的思想毫不相干;"必攻不守"四字乃动宾结构,其正确的解释应为"果断地攻击守无可守之敌"。  相似文献   

20.
高迎泽 《语文知识》2010,(4):73-74,93
本文回顾了历代对《论语》中"老者安之"一句的几种代表性的解释,认为使动解释和被动解释都是不合理的,上古汉语中的"安"和现代汉语中的"安"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是上古汉语中的"安"可以带原因或对象宾语,有及物动词用法。从句法的角度来看,古今汉语动词的价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