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兴趣”,在“兴趣”中探究“创新”,在“创新”中挖掘“潜能”,在“潜能”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获得“成功”,这是本人在多年进行物理实验选修课教学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尔雅》中称为“考”,《战国策》中称为“公”,《列子》中称为“家公”,《史记》中称为“翁”,《韩诗外传》、隋朝《回纥传》中称为“先生”,《晋书》中称为“大人”,《北史》中称为“郎”,《北齐书》中称为“兄兄”,《旧唐书》中称为“哥”,《周易》中称为“严君”,魏晋六朝时称为“尊”,闽俗称为“郎罷(ba)”,关东称为“罷罷”,吴俗称为“老相”,又称为“爷爷”或“阿伯”,北方称为“老子”,江州称为“大老”。  相似文献   

3.
漫谈对“中”进行具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见“中”就批的氛围。实际上对于“中”也要进行具体分析,大体上有三大类型:一是属于褒扬值得提倡的“中”,要求人们做到“正中”、“适中”、“取中”和“归中”;二是属于中性应该允许的“中”,所谓“允中”;三是属于贬斥需要批判的“中”,要求人们做到“批中”,批判“折中主义”。对于“中”一定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芬别采取不同的态度,千万不要谈“三”色变、见“中”就批了!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兴趣”,在“兴趣”中探究“创新”,在“创新”中挖掘“潜能”,在“潜能”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获得“成功”,这是本人在多年进行物理实验选修课教学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中看”与“中用” 时常听一些公开课,在评课的标准问题上,教师中有“中看”与“中用”之说。所谓“中看”,指的是讲解生动、氛围活泼;所谓“中用”,指的是训练扎实、学有所用。笔者认为,“中看”与“中用”并不能也不应该截然分开,真正的好课。既“中看”又“中用”。  相似文献   

6.
“X里”和“X中”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方位结构。X后边的方位词“里”和“中” ,通常指事物的“内里”或“内中” ,都是“里头”的意思。因此 ,“里”和“中”往往相通 ,“X里”和“X中”往往可以互相替换。如 :手里→手中丨心里→心中丨家里→家中丨庄子里→庄子中。但是 ,“夜里”不能说成“夜中” ,比如“我夜里做了一个梦” ,不能说成“我夜中做了一个梦” ;“途中”不能说成“途里” ,比如“他正在来北京的途中” ,不能说成“他正在来北京的途里”。为什么 ?你能说出个所以然吗 ?观察可知 ,“X里”和“X中”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7.
党报采写独家新闻可在独家采访中求“独”,在新闻追踪中抓“独”,在深入思考中挖“独”,在广交朋友中寻“独”,在信息整合中做“独”,在认真策划中显“独”。  相似文献   

8.
谈异读     
有些字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读音。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读音有异,而意义不变,称为“又读”字,这往往是书读和口读的不同,或者本为异读,后来約定俗成仅存一读;一种是异读即异义,义随音转,称为异义异读字。这里谈的是属于后者。教学和阅读时必須明了字的异读,这样才能正确地传授知识,才利于理解文意;而口头表达中更要使用正确,否則就有碍于相互了解语意,不利于交流思想,相互交际。异读字在古典作品中,尤其先秦古籍中数量特大,而现代汉語中也为数不少,常见的也有三百余字。我們必須重视这种語言现象,具备这方面的文字知识。现代汉語中的异读字,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例如:“长”字,在“长短”中读cháng,在“成长”“长幼”中读zhǎng;“重”字,在“轻重”中读zhòng,在“重复”中读chóng;“传”字,在“传記”中读zhuàn,在“传布”“传奇”中读chuán;“盛”字,在“盛饭”中读chéng,在“盛大”“姓盛”中读shèng;“弄”字,在“玩弄”“弄好”中读nòng,在“里弄”中读lòng。一种情况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例如:“落”字,在“落下东西”中读là,在“降落”“落后”中读luo;“露”字,在“暴露”、“露水”中读lù,在“露头儿”中读lòu;“核”字,在“核心”“核定”中读hé,在“杏核儿”中读hú“还”字,在“还要”“还不来”中读hai,在“还家”中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说”与“写”两项基本功。锤炼“说”的基本功,要在上课中“说”,在“评课”中“说”,在“说课”中“说”,在“演课”中“说”;锤炼“写”的基本功,要能“写”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写”好课题。教师要凭借扎实的“说”与“写”的基本功,成长为能教书、会教书、教好书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0.
邓州地处河南省西南角,属北方方言区,本地并无文白异读之分,但一些村落地名有特殊读音。如:“丁”,在“丁庄”中读[tia(?)],在“丁湾”、“大丁营”、“小丁营”中读[tian],而作姓氏时读[ti(?)];“许”,在“许营”中读[(?)ye],作姓氏时读[(?)y];“李”,在“李湾”中读[li(?)],作姓氏时读[li];“刘”,在“小刘营”中读[liau],作姓氏时读[li(?)u];“吴”,在“吴集”中读[uo],作姓氏时读[u];“彭”,在“彭桥”中读[p'a(?)],作姓氏时读[p'(?)];“陈”,在“陈湾”中  相似文献   

11.
教 育要面向未来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主体性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立、自主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自由发散 ,探索创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 ,与创造能力直接联系。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提高教学效率 ,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中“习” ,在“学”中“悟” ;在“习”中“学” ,在“习”中“悟” ;在“悟”中“学” ,在“悟”中“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在平时阅读中,我们常见到汉语中有不少动宾结构可表示“人”,如“种田”、“采矿”、“教书”、“唱戏”、“捕鱼”、“织布”、“开车”、“理发”、“摄影”、“绣花”、“卖国”、“牧羊”、“购货”、“伐木”、“讨饭”、“养猪”、“种茶”、“筑路”、“献技”及“卖狗皮膏药”等。如在英语阅读中稍注意一下,我们也会发现类似这样的表达形式,如kiss-ass(=flatterer)马屁精,  相似文献   

13.
说明文教学中的“言”、“意”现状颇为尴尬,“言”被放逐,“意”被消解。殊不知,说明文的“言”、“意”气质与生俱来,“言”有品格,“意”有韵味。“言意共生”让说明文教学更有文体气质。教学中,应在阅读策略的学习中、在表达方式的揣摩中、在说明方法的迁移中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14.
“具”“俱”是古今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词。它们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亲睐,1996、1998两年的字形题中,都有所涉及。1996高考题中出现的“家具”,1998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具备”“万事俱备”,让不少考生大费脑筋,甚至因此而丢了分。“具”“俱”在现代汉语中,是意思毫不相干的两个词。“俱”是副词,“全”、“都”的意思,如“万事俱备”、“样样俱全”、“俱乐部”等。“具”作名词,有“用具”“才干”等意思,如“家具”“千城  相似文献   

15.
“好意思”在意义上依赖“不好意思”,在句法上依赖否定结构,需要出现在由“不”“没”构成的否定性结构中,或者出现在反预期结构中。“好意思”的否定依赖性源于“好意思”的历时演变过程,“好意思”成词晚于“不好意思”,是“不好意思”在反问句中的变形使用中产生了“好意思”。  相似文献   

16.
“庄稼其”乐舞是土族纳顿仪式中“面具舞”(傩戏)环节中的第一场,通过歌舞演的表演形式揭示青海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互融现象。以土族“庄稼其”乐舞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仪式乐舞中“礼”“巫”文化的“异源同流”并交织产生出“礼”“巫”文化的多层叙事,不仅可以探索乐舞中“象”与“意”的美学观照,而且揭示了青海区域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和合文化思想。特别是“庄稼其”乐舞中表现的“序”与“和”,“同与合”的文化叙事,体现了长幼尊卑的秩序观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一个常用词“筷子”,原来并不叫“筷子”,而叫“箸”(或写作“筯”、“櫡”、“(竹宁)”等),也叫“(竹夹)”、“(木夹)”。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因何种原因改称“筷”,“筷儿”、“筷子”的,在历代字书和文学作品中是如何收录和使用的,现在在各地方言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本文拟作一初步考察,以备参考。 一、字书中关于“箸”的意义和写法 “箸”在字书中除当“筷子”讲外,还当“小笼”、“著述”、“显明”、“附  相似文献   

18.
诗画交融现象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中得到了精到概括。“诗中画”的“诗”与“画中诗”的“画”,指的是作为物化形态的诗、画作品,可称为“外文本”。“诗中画”的“画”与“画中诗”的“诗”则是在主体头脑中形成的“画境”与“诗意”,是意识中未外化出的联想与想象出的“内文本”。“诗中画,画中诗”是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中的审美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主体的感知、移情、记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着诸多矛盾,初中体育教学又随之出现了新的矛盾.要正确处理教学中“需”与“求”,“身”与“心”,“面”与“点”,“教”与“学”,“放”与“收”,“苦”与“乐”,“考”与“评”的矛盾,大大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修饰语”意即现代汉语语法中所言的句子(或短语)中位于“中心语”前面表示时间、地点、性质、状态、程度、范围等诸多附加成份,如“刚才走了”中“刚才”表时间,“在五师见面”中“在五师”表地点,“狡猾的狐狸”中“狡猾”表性质,“面黄肌瘦的祥林嫂”中“面黄肌瘦”表状态,“轻轻地抚摸”中“轻轻”表程度,“大部分赞成”中“大部分”表范围。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尤其是通过大量语文教学刊物的研究探讨,深切地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巧加修饰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教几方面的能力,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