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写得芝兰满幅春,傍添几笔乱荆榛。世间美恶俱容纳,想见温馨澹远人”,这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一首兰草题图诗。清香四溢,春意盎然的芝兰图,却傍添几笔带刺的荆棒,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美中不足的遗憾,但遗憾之余,细作推敲,这诗画里隐藏的文里机关、画里机关就不难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他在这幅幽静雅致的芝兰图中,添上几笔乱荆衬托其间,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艺术的深刻见解,而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这种理解既富有哲理,又符合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2.
把两类相反、相异或相对的事物及情景并列在一起作艺术的描写,让它们或者相互映照或者烘托其中主体事物,从而使形象更鲜明,主旨更突出,给人以新奇警策的美感,这就是映衬艺术。在诗歌中,尤其是古代诗歌中到处闪耀着映衬艺术清辉。现以一些常见的古诗为例,领略映衬艺术的风韵。  相似文献   

3.
茅盾散文名作《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扬树的不平凡为主线的。作者紧紧围绕这一线索,开篇就落笔扣题,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可是作者接下来并没有对白杨树进行描写阐发,艺术的回答礼赞的缘由,而是轻轻宕开一笔,用舒缓亲切的笔调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辽阔的高原景色图。这是不是远离主旨的闲笔呢?否!假如没有这一段的烘托、映衬,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将会失去  相似文献   

4.
李卫红 《教师》2010,(24):77-77
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空旷衬孤寂,以萧瑟衬悲凉,以繁华衬繁荣,以新绿衬生机,以勇衬勇,以关村美等。总之,要么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要么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敌衬我,以动衬静,以丑衬美,以恶衬善,以乐衬悲,以月小衬山高,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技巧。写人描景,正反映衬,烘云托月,是诗人的惯用笔法,掌握这一技法是鉴赏诗歌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空旷衬孤寂,以萧瑟衬悲凉,以繁华衬繁荣,以新绿衬生机,以勇衬勇,以美衬美等.总之,要么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要么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敌衬我,以动衬静,以丑衬美,以恶衬善,以乐衬悲,以月小衬山高,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技巧.写人描景,正反映衬,烘云托月,是诗人的惯用笔法,掌握这一技法是鉴赏诗歌的捷径.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讲究陪衬,讲究“烘云托月”,在陪体的众星拱北中,主体得到极大的烘托效果。在众多的陪衬中,反衬(对比)因为其突现最鲜明、效果最强烈尤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所青睐。而古代的诗家们为了在很短的篇幅内蕴含更多的内容,对反衬艺术更是情有独钟。下面我们就色彩、情感表达、形体、声音等方面探讨古代诗歌中的反衬艺术。1、色彩的反衬色彩的对比指两种极不相同的色彩并列在一起,相互映衬,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从而把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得更深刻、更透彻。如“山青花欲燃”、“千里莺啼绿映红”、“万绿丛中一点红…  相似文献   

7.
<正>白描,原起于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如今语文教材中出现于诗歌、散文、小说体裁创作中的常用艺术手法。是不需费过多笔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或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曾经说:"画人难,画白描更难。"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描写景物时,它可以表现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  相似文献   

8.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9.
槐魂     
秋风起,我突然很怀念家乡的槐。傍篱的几棵,此时大概已是绿里夹杂着黄,在夕照中,在飒飒凉风里,漫天萧疏着吧!这是老杜的意境?不,添一抹夕阳就  相似文献   

10.
在神奇的小三角上再任(ren)意加上几笔,会出现什么呢? 刘嘉宝:我在三角形里又画了一个小三角形,于是,它成了一把三角尺。我最喜欢用三角尺画线了。肖婉晴:我在三角形上,添画了一个火红火红的太阳,这就是“天气预报”中阴(yin)天的标(biao)志(zhi)。  相似文献   

11.
对比,是文艺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事物的真与假、好与坏,总是在同其他事物的对比中容易显露出来。一个人的美与丑、善与恶,也只有在一定社会关系的对比中,才会被表现得更鲜明、突出。生活中的这些深刻道理,用到艺术中去,就产生了对比、映衬、烘托等手法。所以,对比手法,实质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对立现象在创作中的真实反映,也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学说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映衬,原系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用于写作是指从侧面描绘与烘托,用一种或几种事物映衬主体事物,使所要表达的主体在“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我的空中楼阁》就成功地借用了这种技法。  相似文献   

13.
衬托作为艺术表现或艺术构思的一种手段,常用来表现人物之间、情景之间、事理之间的种种映衬关系,在运用上有正衬、反衬之分。衬托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大致有以下三种。一、用其他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这又有两种方法:一是正面烘托,衬托事物与被衬托事物属于同一类型;二是反面衬托,以哀衬乐,或以是衬非等。《三国演义》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来共商国是,先有徐庶、司马徽的介绍,后又遇着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人,这些人个个品貌非常,气度不凡,刘备几乎把他们当作了诸葛亮。诸葛亮人未出场,而其才、…  相似文献   

14.
“一叶扁舟浮于水面,一渔翁独坐垂钓,四周寥寥几笔微波”。这就是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笔触简洁,画风朴素,却意境深远,使欣赏者思绪飞转,驰聘想象。画之精妙缘于艺术留白。  相似文献   

15.
烘云托月本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一种传统技法,但是,《绝唱》的作者刘鹗却成功地把这种技法运用到烘托人物形象上。本文先从环境入手,层层铺垫,步步烘托,使作品含蓄深厚,突出和深化了人  相似文献   

16.
映衬,原系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用于写作是指从侧面描绘与烘托,用一种或几种事物映衬主体事物,使所要表达的主体在“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我的空中楼阁》就成功地借用了这种技法.……  相似文献   

17.
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其中,他或用西施、比干等人物的传说烘托、映衬人物外貌特征,达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或用饱含传统文化因子的古代典型文人如屈原、陶渊明等的品格、个性来丰富林黛玉的内在性格,使林黛玉的形象内涵丰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重复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诗歌里有重章,歌曲和乐曲中有复唱与重复乐段,同样,小说里也有重复描写。鲁迅先生笔下的重复,运用得颇为广泛而多样,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他的著名小说《祝福》就因成功地运用了重复这一艺术手法而产生了很强的艺术魅力。一、用重复手法烘托社会环境我们先来看看篇首对鲁镇祝福气氛的描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寥寥几个字,就流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嘲弄。用“祝福”的景象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所显示的是鲁四老爷祈求的“福”与祥林…  相似文献   

19.
<正>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概念艰涩难懂,并且有交叉现象使得表现手法成为很多同学高考语文复习的难点。基于此,掌握一些重要的鉴赏术语很有必要。衬托、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异同。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对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一分析。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使所表现的主体事物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而用与主体事物性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表现手法。衬托的运用在古诗词乃至古  相似文献   

20.
映衬与生活     
映衬本是一种画技,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渲染衬托,使其主体明显突出。要画月亮,便在月亮下面添上几朵淡云;要画红花,便在红花下面添几片绿叶。于是,月儿穿云而出更明,花儿有叶更显鲜艳。映衬也是一种写作手法,用相对的事物来互相映照和陪衬,或用宾来衬主,使所写事物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三国演义》用刘备的忠义映衬曹操的奸诈;用曹操的奸诈映衬刘备的忠义。这是用相对的事物来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