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共同发挥主体作用的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诉求之间的冲突,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以重庆地区为例,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思维的影响,中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城市发展,农村萎缩"的失衡状态。区域内城乡职业教育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渴求,在特定的利益分配场域内进行着反复的利益博弈。而在现实中,城乡职业教育利益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双方对立的零和博弈。为了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规则调整和结构整合,变"对立冲突"的零和博弈为"协商合作"的正和博弈,才能真正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双赢互惠。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运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智猪博弈"两个经典模型,对校企合作中不同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论证了只有企业、学校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双赢.从企业的角度指出了在校企合作中,不同经营规模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运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智猪博弈"两个经典模型,对校企合作中不同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论证了只有企业、学校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双赢.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在校企合作中,不同经营规模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存在明显的学校"一头热"现象,企业缺乏积极参与的内驱力,热情不高。为了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国政府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由于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文章在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与障碍的基础上,从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政策上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进行积极引导、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几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诸如美国的"校企契约"、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企业访学"以及我国香港的"校企合作委员会"等模式。比较分析各国或地区在校企合作中的共有经验与特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保障企业的自身利益,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以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博弈过程,政府、学校和企业构成了校企合作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三者合作博弈过程中的不同策略选择,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帕累托最优"现象、"一头热"现象、"搭便车"现象和"囚徒困境"现象。为此,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不完全契约"关系下的明确契约关系和弹性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机制;政府与学校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机制;政府与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智猪博弈"逻辑下的纳什均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教育性不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企业指导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其中,企业参与动机复杂、校企双方存在博弈行为、制度建设滞后是主要原因。文章认为,应从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建立准入资格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激励保障与利益共生机制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缺失是校企合作面临的重要难题。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视角出发,以"四层金字塔"为框架,提出了企业职业教育责任的"三层金字塔"模型:必尽责任是义务层面的选择,应尽责任是伦理层面的选择,愿尽责任是自愿性选择。从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组织伦理学角度分析发现,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存在制度约束软化、责任动力不足、规避教育责任等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国家法律法规约束机制、建构利益驱动机制和职业教育责任等级评定考核机制等策略推进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10.
企业和学校都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因此寻求双方的合作并不难,真正的困难是要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加以研究发现,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仅需要政府介入,建立以合作利益为驱动的激励机制,宣传校企合作的长期收益,建立监督和惩罚机制,而且需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规制度建设,利用多样化的手段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诉求实证调查,总结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点,提出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明确政策,创新机制,提升内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但由于传统教育行政管理偏重于单一的行政思维,使得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利益协调不够,对学生、政府、企业、学生家庭的利益主张关注不够。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组织冲突,学生与学校、企业的价值冲突。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和高水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学校与企业的组织协调,学生个人与学校、企业的价值整合,促进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期望满足,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合作的深入化和持久化。  相似文献   

13.
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企业与学校、企业与企业等校企合作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探讨企业与学校对校企合作冷热不一的根源,提出解决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质性导致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文化冲突的产生。校企文化协同是一个合作双方从冲突逐渐走向融合的动态演进的过程,因此,职业教育应走向深度合作的文化协同,即树立校企合作的文化意识、加强校企合作的文化领导、推动校企合作的文化互动、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15.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但如何建立校企互利双赢关系一直是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上的瓶颈,文章在分析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校企合作"两级融通"模式,并明确了要在校企建立"一体两级"的组织机构、制定"两级融通"的工作制度实现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对话平台,确立校企合作载体,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同时校企双方均应具有一定的、对等的规模,学校专业群与企业岗位群要密切对接,校企双方的利益要均衡才能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16.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构建长效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政府参与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理论,利用博弈分析的框架,对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与介入方式展开了研究,认为:一、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主导不是主体,校企合作只有校企两个主体,政府角色应从台前转到幕后;二、在VCM机制下,在政府不介入情形下,市场自由博弈"不参与"成为企业占优策略,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介入;三、在PPM机制下,政府的介入提高了不同博弈环境下"参与"的结果,政府介入可尝试建立校企合作的招标制度、"少数"奖励制度、"多数"返还制度。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的深度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保障企业利益,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利用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是各国主要的共同经验。基于我国的现实,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形成校企"事业共同体",通过逐步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校企合作以及回归企业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我们从国际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的深度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保障企业利益,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利用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是各国主要的共同经验。基于我国的现实,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形成校企"事业共同体",并通过逐步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校企合作以及回归企业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我们从国际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群言     
校企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不同的方式各有所长,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重在结合。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副局长彭飞龙认为,要根据学校条件、专业的要求决定校企结合形式。校企结合中,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实难题。校企合作实际上也是双方各自利益的博弈,企业如果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期望的回报,它就一定会积极参与进来。北京大学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宇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利益诉求的有效载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是校企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在经济、政策、社会、人才、文化等方面又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校企双方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组织、团队、制度、科研和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创新,最大程度地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