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系统动力学,建立了中国工业碳排放交易政策模型,研究配额交易价格、配额免费比例、CCER交易价格、CCER抵消比例限制的变化对中国工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配额交易政策的实施会带给工业经济一定的负效应,但政策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CCER交易政策的实施可以缓和配额交易政策对工业经济的负效应;过于宽松的CCER抵消比例限制和配额免费比例,减排效果较差;配额交易价格和CCER交易价格的上升都会加剧对经济的负效应,但同时减排效应也会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火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同时产生发电量和排污量,两者在物理量方面存在着固定比例的对应关系,且企业可同时参与发电权交易与排污权交易。为理顺发电量、排污量与上网电价、减排量以及企业利润之间的因果传递与反馈关系,综合考虑用电量、发电量、排污量、免费排污份额、发电权交易价格及排污权交易价格等因素,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发电权与排污权组合交易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机组之间电量替换受到发电权交易价格与排污权交易价格的影响,而减少火电机组免费排污配额对火电机组排污具有抑制作用,但同时也会使机组利润减少;此外,发电权交易与排污权交易的实施对于火电上网电价不会产生影响,火电上网电价的变化主要受电煤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火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同时产生发电量和排污量,两者在物理量方面存在着固定比例的对应关系,且企业可同时参与发电权交易与排污权交易。为理顺发电量、排污量与上网电价、减排量以及企业利润之间的因果传递与反馈关系,综合考虑用电量、发电量、排污量、免费排污份额、发电权交易价格及排污权交易价格等因素,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发电权与排污权组合交易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机组之间电量替换受到发电权交易价格与排污权交易价格的影响,而减少火电机组免费排污配额对火电机组排污具有抑制作用,但同时也会使机组利润减少;此外,发电权交易与排污权交易的实施对于火电上网电价不会产生影响,火电上网电价的变化主要受电煤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自敏  申颢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50-2160
有偏技术进步及其要素偏向性对中国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有着重要意义。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能否将二氧化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达到预期减排效果是政界与学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收集2007—2016年19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指数分解法测定了其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及能源要素节约偏向,检验了有偏技术进步与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减排效应,并基于25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数据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对有偏技术进步减排作用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从测算结果来看,总体上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从要素偏向来看,有偏技术进步在能源与资本、能源与劳动间偏向节约能源的城市占比分别为54%与46%;(3)从减排效应来看,有偏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减排效应,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单独产生的减排效应并不强;(4)从调节效应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对有偏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本文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与政府制定合理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祁慧博  龙飞 《资源科学》2018,40(9):1822-1830
研究控排企业的林业碳汇需求,对于引导企业科学选择减排路径与有效发挥林业碳汇抵消企业碳排放的作用而言至关重要。以控排企业为对象,将其对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机制的认知与响应统一纳入贝叶斯网络,从而揭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并从林业碳汇减排量、抵消比例、价格决定、风险承担等多个维度进行仿真。研究表明:林业碳汇需求是控排企业自身及环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过程;尽管在森林增汇与减排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与认可,但面对当前充裕的碳配额及不明确的林业碳汇市场预期,控排企业期望林业碳汇占CCER的比例及购买林业碳汇的意愿并不高,且倾向于林业碳汇的价格由政府主导,而风险由交易双方共担。因此,激发林业碳汇需求须在掌握控排企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碳交易制度创新,推进排放配额管理及林业碳汇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时稳定企业购买林业碳汇的收益预期。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品质量改进思想构建了考虑能源效率改进与二氧化碳减排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1999-2011年中国工业35个行业面板数据探讨技术进步通过影响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进而作用于二氧化碳减排的双刃效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工业领域通过能源效率改进带来的减排效应尚不能抵消其推动经济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增长效应,但会使轻、重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向低端收敛;与轻工业相比,重工业的能源效率改进相对经济增长而言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更强,以绿色技术创新带动重工业的能源效率提升将是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交易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碳排放交易初始配额分配机制、碳排放交易的价格机制和碳排放交易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简单评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碳排放交易发展的现状,对碳排放交易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未来中国碳排放交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晗  孟佶贤 《资源科学》2022,44(9):1759-177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经济手段。为系统性探究碳市场的碳减排机制,本文聚焦于“两省五市”试点碳市场的政策差异性,利用2014—2020年市级数据,分别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视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就碳市场的激励机制而言,碳定价水平是影响碳市场碳减排效应的核心要素,碳市场的交易活动总体而言则没有显著影响;②然而,碳市场的交易活动对碳减排具有碳价格的门槛效应,当碳价达到一定水平后,碳价才会通过碳交易对碳减排发挥显著作用;③就碳市场的约束机制而言,约束性政策主要集中在碳市场的非交易环节,其中配额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显著,而监督、报告、核查政策(MRV)和惩罚政策尚未显现出对于碳减排的约束力。因此,为充分发挥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建议引导碳市场形成能够反应碳减排成本的碳定价水平、尽快建立碳市场的最低限价制度、采取相对严格的碳配额核定方法等约束性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7—2013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数据,结合Super-DEA方法对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中国不同环境规制工具的节能减排效应差异.结果表明: 市场激励型比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更具减排灵活性和激励长效性,命令—控制型规制手段对区域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形关系,基于经济激励方式下“利用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排污收费制度效应为正,而“建立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并未表现出显著稳定的效应;东部地区的规制运行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次之,中部最差;环境法制的完善对政府“利用市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建立市场”的法制体系尚未健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冬冬  杨晶玉 《科学学研究》2015,33(10):1504-1510
通过两阶段博弈模型构建,文章研究了排污权交易条件下的最优减排研发补贴政策,分析了减排研发补贴政策对污染物减排、企业利润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减排研发补贴与排污税政策搭配使用的效果。结论表明:首先,当排污权的市场交易价格小于某一阈值时,政府应对企业的减排研发进行适当补贴;当交易价格等于或超过该阈值时,政府不提供补贴或对企业的减排研发进行征税。其次,排污权交易条件下,减排研发补贴政策具有较好的减排效果,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和社会福利水平。最后,政府选择合适的排污税与研发补贴搭配使用不仅能激活排污权交易市场,还能使得研发补贴政策的利润和社会福利效果最优,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任晓松  马茜  刘宇佳  赵国浩 《资源科学》2020,42(9):1750-1763
以中国2011年出台的碳交易政策作为一次天然外生冲击,选取2010—2018年微观企业数据构造准自然实验,分别采用三重差分模型及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该政策对高污染工业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验证碳交易政策能否实现经济红利及其传导机制。结果发现:①碳交易政策显著提升了高污染工业企业的经济绩效,实现了经济红利。②机制检验表明:碳交易政策可通过低碳补助扶持效应、企业获益激励效应和研发创新动力效应间接影响高污染工业企业经济绩效,其中企业获益激励效应和研发创新动力效应两类机制表现出促进作用,而低碳补助扶持效应呈现出遮掩效果。③异质性分析显示:就总效应而言,碳交易政策对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效果更优;就中介效应而言,碳交易政策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经济绩效的总体中介效应明显,对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经济绩效只存在部分显著的并行及链式中介效应。本文从微观视角对中国碳市场理论构建作了有益补充,为碳交易政策的差异化实施和高污染工业企业减排增效机制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许坤捷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157+295-157,295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正负双重效应。现从微观和宏观、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角度,分析现阶段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以及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正负效应,提出以人民币升值的正效应抵消其负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利用数字化优势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已成为“双碳”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理论出发,以2014—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提升碳绩效,并探讨了绿色创新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和公众环境关注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碳绩效,并通过绿色创新正向影响企业碳绩效水平。同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公众环境关注度均能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碳绩效的促进作用在非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市场竞争程度的情境下更为明显,但产权性质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厘清了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创新进而提升碳绩效的驱动机制,为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强  伍世代  林羽珊 《资源科学》2015,37(6):1239-1248
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主要受产出规模的增效应和工业能源强度的减效应影响,且正效应远远高于负效应;2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工业节能减排,但其作用相对较小;3碳排放主要受中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中度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经济规模增长拉动而增加,同时,这些产业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可见,能源消费总量最大的产业也是节能减排成效和潜力最大的产业;4东南沿海地区工业经济外向型特征显著,受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76,自引:16,他引:60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占GDP近半的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呈现长期增长态势,其贡献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的负效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鹤 《资源科学》2012,34(2):309-315
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意义重大,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利用工业CO2排放估算模型及指数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9年区域工业CO2排放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工业CO2排放构成变动较小,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增长尤为迅猛,区域工业CO2排放强度则快速降低。工业产出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行业结构的变动是导致区域工业CO2排放总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因素,前者的贡献更为显著,行业CO2排放强度的降低则对区域工业CO2排放量快速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但研究期内该因素的减排效应仍难以抵消由工业规模快速扩张以及行业结构变动导致的CO2排放量增长。未来减缓东北地区工业部门CO2排放应在保持工业产出规模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降低行业CO2排放强度及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徐辉  王成亮  冯国强 《资源科学》2021,43(6):1128-1139
环境分权能否助推由经济与财政分权引起的负向激励,进而影响减排治污效果,以往研究中始终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利用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测算省级环境监管权限的配置格局,结合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对分别以PM2.5浓度、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表征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指标进行回归,以此检验环境分权的减排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环境分权弱化了减排效果,分权程度越高,3种污染指标的污染程度越重,其中对大气污染的作用最大,对水污染的作用最小;②大气污染与环境分权之间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水污染、固废污染与环境分权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显著;③环境监测、执法与监察3项监管权限的分权程度对污染物减排效果的影响显著为负,其中环境执法的地方分权程度负效应最大,环境监察的负效应最小;④尽管环境分权弱化了减排效果,但将经济事务上的分权激励考虑进模型当中时,环境分权反而对分权激励与合谋污染有抑制作用。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提升环保政策的执行效果,提高地方政府减排的执行能力,对环保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垂直管理改革势在必然;结合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分权激励,适当给予地方环保政策执行的灵活度,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实验经济学分析出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的处境和地位以及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各种措施中为什么以碳排放交易制度为主。碳排放交易制度实施具体难点是交易价格制定的困难性和复杂性。选择单一拍卖价格比双向价格体系更为有利。如果碳排放交易与碳排放税相结合,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节能量交易机制是21世纪以后兴起的一种市场化节能减排工具,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从节能量交易机制的内涵、节能量交易机制作为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节能量交易的具体实践以及中国节能量交易机制设计与发展对策等4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节能量交易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了综合的说明,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权交易已在多个试点地区实施多年,利用建模分析方法,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对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的影响。采集中国30个省区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计算工业碳锁定系数,依此测算工业碳锁定程度,并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空间计量-双重差分法(SDID)加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减轻本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且我国工业碳锁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权交易在某一地区的实施,同样可减轻其相邻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