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与双吻合器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与双吻合器技术(DST)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999.7~2005.6月联合应用TME与DST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47例. 结果:47例吻合顺利,均未行预防性结肠造瘘.仅1例早期应用DST施行低位前切除手术者,术后发生与技术有关的直肠阴道瘘,后经修补治愈.其他46例均恢复良好.结论:TME有助于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率, DST是低位直肠癌保肛的关键,两者联合应用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为目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与目的:近50年来,尽管外科技术有迅猛发展,但直肠癌的手术治愈率、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治疗失败原因主要为局部复发率较高,特别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病人尤其突出。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肠癌病人术后的局部复发及提高低位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从而延长直肠癌病人的生存期和改善其生存质量。方法:选取62例可行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实验组进行术前联合放化疗。放疗每周5d,每次200cGy,共5周23次,总剂量4600cGy。化疗的给药方式以放疗期间口服希罗达胶囊1.5克,每天两次。休息4~6周进行手术。对照组直接手术治疗。结果:术前放疗组病例术后病理见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肿瘤供应血管明显变细,部分血管纤维化闭塞。肿瘤细胞水肿变形、核固缩及细胞崩解等,肿瘤组织血管出现栓塞,部分肿瘤组织出现液化、坏死。实验组保肛率达74.2%,3年局部复发率3.2%,对照组保肛率32.3%,3年局部复发率1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意义.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能使肿瘤降期,切除率增加,提高保肛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同时副反应轻,患者依顺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3年共收治肠瘘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21-30岁2例,51-60岁20例,61岁以上6例。胃空肠吻合口瘘1例,阑尾术后残端瘘3例,小肠手术吻合口瘘3例,结肠手术吻合口瘘3例。高位瘘4例;低位瘘6例。我院4例,外院转入6例。因肿瘤手术4例,因外伤手术2例,因炎症手术3例,因溃疡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直肠癌超低位吻合与低位吻合术后的排便功能。方法对5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2组,术后3月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患者的肛门控制力、便意及排便感觉,综合评价排便功能。比较组间排便功能的差异。结果超低位吻合组与低位吻合组比较发现:肛门控制力没有明显差异(P〉0.05);排便感觉和便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便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吻合术后排便功能弱于低位吻合;超低位吻合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胃空肠结肠内瘘是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溃疡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它多发生在结肠后吻合中,其发生率为吻合口溃疡的10%~15%。因病人多属衰竭状态,手术规模大,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我科自1989~1997年共收治胃空肠结肠瘘患者2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性,35岁。5年前因十二指  相似文献   

6.
消化道手术重建的吻合方法有许多种类,近年来亦有创新和改进,但术后发生吻合口梗阻和瘘仍难以完全克服。我科自95年1月至96年12月胃癌切除后行胃十二指肠羊层吻合35例,术后均未出现上述并发症。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65岁。均为远端胃癌,行根治术27例,姑息切除8例,全部采用Albert单层吻合法。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梗阻和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7.
食管吻合口瘘是食管癌、贵门癌切除或转流术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而且容易危及生命。为了预防其发生、提高术后食管吻合口瘘治愈率,现对其发生原因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强调护理重点在于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总结8例直肠癌根治术后行结肠造瘘术艾滋病患者的手术前后心理干预及造口的处理方法。方法:通过术前艾滋病知识宣教,防护措施指导,以及术后造口的观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7例,Ⅱ期愈合1例,经积极换药后顺利愈合,患者及家属接受手术、接受造口,掌握造口护理技能。结论:耐心细致的造口护理指导可使患者掌握造口护理技能,家属掌握正确防护措施,接受艾滋病患者,提高艾滋病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信心,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是上腹部多脏器的联合切除,适用于治疗胰头部的恶性肿瘤及较大的良性肿瘤、壶腹周围的肿瘤、严重的胰头慢性局限性胰腺炎及胰外伤。手术操作复杂,切除范围广,手术时间长,对患者损伤大,吻合口多,引流管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有利于PD患者顺利康复。文章分析铜陵有色职工总院普外科,5例实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护理工作,1例发生胰瘘,1例发生胃瘫,经治疗护理恰当,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造瘘后造瘘口狭窄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结肠造瘘口狭窄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结肠造瘘口狭窄除1例直肠破裂患者行狭窄部位切除,对端吻合,造瘘口关闭;1例因结肠癌多部位复发行结肠切除,回肠右下腹重新造瘘外,余16例患者均行狭窄切除,原位造瘘术,术后3个月均内排便通畅,无一例复发.结论:造瘘口狭窄的病因多见于造瘘口周围炎、造瘘口周围网膜或肠管疝、造瘘口周围出血或异物反应、原发造瘘口过小等因素.此外,造瘘管过短、造瘘肠管血运障碍、肿瘤复发等诸因素亦占一定比率.行造瘘口狭窄矫正后,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外伤的早期诊断、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7年1月16例十二指肠外伤病例,对其外伤史、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加以分析总结。结果14例治愈,其中6例出现并发症,1例行十二指肠修补,术后因霉菌性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1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因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易造成漏诊,力争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合理手术治疗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同时术后需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根管治疗术治疗根尖囊肿,避免因手术而造成患者的痛苦.[方法]20例25颗牙齿均采用根管治疗术进行治疗.[结果]25颗牙齿,除2例治疗失败外,其余23颗牙齿均通过根管治疗而痊愈.[结论]根尖囊肿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而痊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了1990年9月至2000年2月,泰州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肝门部胆管癌8例手术资料,并复习有关献,就肝门部胆管癌的病因病理学、临床分型、诊断、手术方法、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多为高分化腺癌,生长缓慢,如能行根治性切除远期疗效好。远期疗效明显下降的原因:已伴局部或远处的浸润转移灶,无法做到“根治性切除”;癌细胞可在粘膜下扩展,以致胆管断端残留癌细胞;主观上手术医生因操作技巧问题不邮轻易扩大切除范围而导致手术不彻底的可能。结论 早期诊断、努力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对提高远期的疗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胆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经治的胆道手术后胆瘘18例。结果:8例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10例再次手术,9例治愈,另1例经再次引流治愈。结论:胆瘘的原因多为手术方法选择不当、术中操作不仔细及术后处理失当。治疗首选非手术疗法,如胆汁漏出量大及腹膜炎弥漫宜选择手术治疗。预防上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拔管时要轻柔并合理掌握拔管指征。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癌骨转移的诊疗措施的个例报道及其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甲状腺癌骨转移的规范诊疗措施,为提高甲状腺癌骨转移的生存期提供指导。创新要点:本例病人通过普外科、骨科联合手术,内分泌激素替代治疗,I^131治疗等多学科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探究甲状腺癌骨转移的规范化诊疗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分析本科室一例甲状腺癌骨转移病人,同时搜集了1996年至2013年中文文献报道的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11例,通过统计其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转移部位、随访资料等,讨论其规范化治疗方式。重要结论:彻底的术前检查对发现甲状腺癌骨转移至关重要。甲状腺癌骨转移需要多学科协同治疗,手术治疗仍为首选,联合手术的激素替代治疗、I^131治疗、二膦酸盐治疗是较好的选择。放疗的作用仍需大样本数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原发性输尿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对3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3例均手术证实,术前2例明确诊断,1例延误诊,均临床治愈。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而诊断困难,X线、BUS和CT对诊断价值大。手术方式随病变范围及程度不同而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内服中药治疗子痫前期.方法: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的方法,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选取40例患者进行治疗比较,治疗组以内服中药为主,对照组以内服西药为主.结果:运用中药内服组治愈30例,显效8例,进步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5%;西医组治愈28例,显效7例,进步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中药内服对子痫前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进行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青光眼术后发生上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未采用手术治疗,而是先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采用了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的方法。结果:随访6月~1年,8例患者视网膜均复位,且未破坏青光眼手术的效果。结论:对于青光眼术后上方视网膜裂孔的孔源视网膜脱离,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可采用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不用手术治疗,以避免因手术治疗而破坏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9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45例,口服甲氨蝶呤10~15 mg 1次/周,益赛普50 mg 1次/周,皮下注射;对照组45例单用甲氨蝶呤10~15mg 1次/周.疗程为3月,对2组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组的临床症状即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的改善均有良好效果,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联合用药组一例出现肺部感染,停药及给予消炎药后好转.1例最初出现注射局部皮肤红肿伴瘙痒,3d后自行消失,未影响患者正常用药.对照组1例于服用甲氨蝶呤第2日出现头晕及胃肠道不适,1例出现口腔溃疡,1例化验血常规白细胞降低.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且明显较单用甲氨蝶呤组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