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过了40年的发展,我国电视已经有了自己的评论性节目:长于表现的电视在纪录与展现事实性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收集与传播意见性的信息;电视评论类节目在遵循新闻评论基本规律、体现新闻评论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个包括多种节目形态、表现手法与风格样式在内的“大家族”;这一“家族”的出现不仅丰富和扩展了评论的体裁与形式,而且滋养和生长出新的评论理念与评论手法,实现了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一直是电视的弱项,近年来,人们发现电视上有影响的新闻评论节目屈指可数。事实上单独设立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并不高,传播效果也不好。曾经各地方台一窝蜂似的仿照中央台《焦点访谈》、《观察与思考》办起的评论类节目现在大都悄悄地“关停并转”。  相似文献   

3.
随着短视频越来越在新媒体流行,如何有效地利用短视频和新媒体表达观点和引导舆论成为可视化评论类节目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新型视频网站PragerU五分钟视频的成功传播经验,探究国际可视化评论节目传播策略,为国内评论性节目提供借鉴,扭转中国对外传播的被动地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及受众欣赏需求的多样化增加,电视广播类节目都在不断创新。其中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将电视声音和画面结合,实现视听的完美融合,有着非常强的传播优势,所以此类电视节目发展非常迅速,并且逐渐成为了当前电视媒体新闻类节目的主流。本文对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要素进行了详细解析,并且对其发展创新的趋势进行了探索和阐释,以期对当前的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5.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媒介选取、整理报纸媒介的新闻信息(报道或评论),以电视化传播形态进行导读、点评,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传播的紧密结合。电视读报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涌现的新样式,也是众多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是整个电视节目的支撑点的话,那么电视画面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的支撑和理性力量。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以画面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电视和以言论思辩为主的评论是很难结合在一起的,但早在80年代末,电视工作者就开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时常感到电视短评论太少。再看看其他台,电视评论作品或节目也是长者居多,短者甚少。这在电视评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值得关注和思考。 近年来,电视评论类节目很“火”,许多电视台不仅设有评论部,还专门开辟了评论固定栏目,将办好评论类节目,作为各类节目中的“重头戏”来抓,这对于加强深度报道、提高节目质量、树立电视台形象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些评论作品短者十几分钟,长者四五十分钟,而三五分钟的电视短评论很难登评论类节目  相似文献   

8.
高薇华 《现代传播》2004,(1):113-114
20 0 3年 5月 1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试播 ,此举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设定了新的坐标。《央视论坛》、《每日国际观察》等全新的新闻评论性栏目和《新闻会客厅》、《共同关注》、《声音》等一系列含有评论性板块的专栏节目的出现 ,凸显电视媒体作为“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的职能 ,有关学者认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了新闻信息由‘传播’时代进入了‘解读’时代”。①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体与新闻评论体裁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电视传播手段 ,阐述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看法 ,藉此反映、影响、引…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 ,是电视台的旗帜与喉舌 ,表明电视台对新闻事实的立场、观点。电视评论性节目是电视指导群众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当前各级电视台越来越重视评论性报道 ,电视新闻报道和电视新闻评论互相配合 ,已成为电视传播媒介引导社会舆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化是电视新闻评论有别于报纸、广播评论的特征。我国电视新闻刚刚起步时 ,电视评论只有“编者的话”、“编后语”等小言论 ,都是播音员口播 ,缺乏电视特色 ,也缺乏评论的深度。因为电视新闻长于报道具体的、可视的、动态的、现在的、进行中的 ,事件性的事实 ,而短于…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1]此后地方省市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相继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及后起的《新闻1+1》、《环球视线》一批电视新闻评论为中坚力量的电视评论格局充分展示出了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传播策略──《新闻调查》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节目按照传统的节目分类方法,分成消息、专题、评论三大类。这三类中,消息是主体,评论是旗帜、灵魂,评论水平也代表电视台的政治水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多元化社会中,事物之间总是渗透、融合的。这一趋势,也改变了电视节目严格分类的状态,而呈现交叉结构的开放性.在我国电视新闻屏幕上,各类节目优势的相互渗透交叉,突出地体现在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上。新闻评论性节目是在电视述评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随着电视意识的增强和对现…  相似文献   

12.
电视传播具有迅速及时、声形兼备和形象直观等特征,而电视新闻评论则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画面既是基本要素,也是构成单位。同时,画面既要用于叙事,又要为说理和论证服务。因此,对于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手段的新闻评论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兴起和发展,对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电视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从原先的高收视点的收视率,向平稳点的收视率徘徊不前转移,此问题,引发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大陆土壤不易生根结果的评论性节目,已无任何辉煌而言,但随着国家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入,2014年中国大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似乎,原先曾吸引观众眼球,针砭时弊的评论性节目又回归荧屏,但在部分电视媒体一些原本定位舆论监督的新闻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发展,电视评论中的专家效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谓专家效应,就是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的权威人士,参与到电视评论性节目中来,就某一新闻事件、现象或问题,发表观点,提出意见,进行评论,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影响受众,从而成为电视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准确地说,应该是新闻述评性节目。它们大多结合某一新闻事实,在电视评论员(即记者)的引导下,展开评述,让各界人士发表观点,最终论证出节目的主题思想来.在这一论证过程中,专家的评说起着举足轻…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的灵魂。办好电视的评论性节目,是体现电视导向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经过几年发展,许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一系列问题所困扰,有的甚至陷入收视率困境,要实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的重要性,必须顺应和把握新一轮媒介变革的新特点、新趋势,从新闻评论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国内出版的所有关于电视理论的教科书里,电视谈话节目都被列入“新闻评论”类节目范畴之中。在中国国内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TALK SHOW)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这里,便出现一个问题:在国外,为什么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同时在许多国外电视理论的专著里,人们通常把电视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栏目设置和播出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显印象是:新闻性较强的谈话类节目和评论性节目增多,在与综合频道同时播出《焦点访谈》外,又推出了《央视论坛》、《中国周刊》、《世界周刊》、《国际观察》等重要的新闻评论性节目。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增加,是  相似文献   

18.
顾强 《新闻世界》2014,(2):10-12
面对越来越多同类型节目的竞争,《第一时间》栏目压力巨大,寻求新的报道突破点迫在眉睫。而评论性内容的增加,成为近年来《第一时间》的创新尝试。去年年初,《第一时间》陆续抽调资深记者,以主编牵头,启动了新闻评论节目的单条制作,探索评论类节目的采访统筹、表现样式、制作流程等。这是《第一时间》栏目丰富节目形态、拓展报道视角和广度、加大报道深度、锻炼和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第一档电视评论节目《观察与思考》虽然已停播多年,但电视评论的发展却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节目的形态和样式越来越丰富,节目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特别是在非评论性节目如谈话类、法制类、民生类新闻节目中,评论的因素也日见放大,评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成为体现节目思想深度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沈彦 《青年记者》2006,(8):72-72
电视读报类节目由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发端,到目前各地电视台已有十几档类似的节目,它们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观众.《马斌读报》是一档电视读报节目,播出时间适当,受众广泛,在传播新闻事实和评论方面拥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