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儿童学课程的设置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走向。由于能够体现教师作为儿童研究者的存在本质、拓展教师教育课程的知识基础和增强教师教育课程对社会的适应性,儿童学课程的嵌入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的教育现实出发,借鉴国际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以涵育教师的儿童学素养为目标,在课程结构上做出积极的调整,同时以问题领域为核心组织课程模块,践履"情景化的实践探究"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世界范围内儿童学的研究与学科构建正在深入发展。这样的发展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在纵观了儿童学研究与学科构建的基点及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评述了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的"儿童学项目"与"儿童临床学"专业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许多大学新开设了儿童学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师范专业的界限,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从儿童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并强化了教育实践课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日本许多大学新开设了儿童学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突破了传统师范专业的界限,以儿童为中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从儿童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并强化了教育实践课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内容载体,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是教师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智能时代对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什么样的儿童观来引领教师教育课程变革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教师教育课程由于目标指向学科教学而忽视儿童全面发展,内容缺乏本土化儿童学课程,实施未重视实践性知识,评价缺乏循证迭代而不适应儿童全面发展需要。基于此,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基于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围绕儿童全面发展重构跨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以循证理念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育专业模块整合式课程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需要满足教师教育由终结型向终身型的转换、教师角色从“支配者”向“对话者”的转换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要求,其目标依据是使学生成长为现代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模块整合式”课程,指向课程设置模块化、资源整合化、学习者成为行动研究者以及内容动态化。它由具有弹性和可整合的公共课程模块、小学教育理论课程模块、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小学教育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表达着课程是学习者学习发展过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美国UIC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表现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设计课程计划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模块划分体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要求、课程设置趋向给予学生越来越多的课程选择自由、实践教学注重个体能力的建构等方面的特色,以此为鉴,提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打破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在教师教育类课程、教育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化建构,实现教师教育的特色化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学儿童学专业的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动向。本文在述评美国塔夫茨大学Eliot-Pearson儿童发展系的概况和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大学儿童发展专业本科的课程结构及其与教育学院的本科专业课程的差异;同时也分析该专业研究生专业方向的设置,从中可以看到大学儿童学专业运行的实际状况,也可以对中国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9.
走过百年历程的我国中等师范教育课程文化经历了模仿、激进、自创、改造、摧残、恢复与稳定发展等多个阶段.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师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标志是教育特色课程设置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教育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考虑教师教育自身类型上的差异,课程设置的规范必需借助行政力量的推动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加以规范是应当的,也是必要的。考虑到在职教师的学习特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把在职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分开处理。鉴于在职教师教育形态多样、目的迥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着眼于广大教师共同面对的若干专业发展任务,建构了一个涵盖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自身经验三个维度,并列举相应主题或模块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框架,供教师教育机构和教师教育者开设课程选择使用。完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尚需突破发展教师什么素质不明以及面向特定教师群体的教育课程培育滞后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集体审议是教师参与课程目标决策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教师参与课程目标集体审议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从课程目标的科学性、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参与课程目标决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培养合格教师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基,然而理论研究者和各高校在其课程设置上还都存在争议。通过对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进行梳理,整理出该内容的研究脉络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Curriculum materials serve as a key conceptual tool for science teachers, and better understanding how science teachers use these tools could help to improve both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ory related to teacher learning and decision-making. The authors review the literature on teachers and science curriculum materials. The review is organised around three main questions: What do teachers do when using science curriculum materials?, What happens when teachers use science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Why do teachers make the decisions they do? For each question, the authors first summarise the findings of two key reviews from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literature, then situate the findings from science education in juxtaposition with those findings. The review uncovers that relatively little is understood abou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how teachers interact with curriculum materials. To try to address this gap, complementing and extending the field’s existing understandings of the teacher–curriculum relationship, the authors make four propositions, grounded in the literature on self-regulation. The propositions reflect a mechanism for teacher curricular decision-making. The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 also helps to develop more targeted support for science teachers aimed at the uptake, adaptation and enactment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in ways that are intended, and that teachers themselves experience as an improvement in their teaching. The authors conclude with a call for research that furth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 science teachers’ decision-making is situated within the wider sociocultur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4.
戴伟芬 《教育研究》2012,(5):147-153
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公正)取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三大价值取向。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相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知识基础的作用,在教育研究和专业评判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学术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通识教育、任教科目为中心,通过教师掌握其知识结构,并把其注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判断力。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当做转化型知识分子,赋权增能,以社会重建、改造为中心,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三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现出了融合与多元模式的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构成了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北省属6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不高,现有课程设置对个人发展影响不大,实践中较少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对技能类课程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可度,认为现有课程设置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应增加实践性课程设置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据此,应结合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改革和调整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以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的载体和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包括科学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四种模式。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践中,要以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为指导,遵循信息化、综合化、活动化和多样化原则,根据四种课程模式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从而保障高职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德国教师教育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PISA震惊"引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世纪初期,德国陆续颁布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职前教师改革的新政策,并积极对课程实施改革,如建立分层、贯通性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设置能力导向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可持续发展与跨文化主题,开发行动能力导向的实践课程等。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强调儿童本位的课程理念,注重幼儿教师的课程参与,增强了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同时,世界各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从总体上体现了一些基本走向,即借助政府力量推动课程改革,基于文化多样性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立足课程的文化基础强调课程的本土化实践,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体制下,政府的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导致政府课程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型。这使得幼儿 教师由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了新课程活动状态中的“研究者”、“开发者”,即由原课程的“忠实”角色转向了新课程的“创生” 角色。由此,适应新角色成为了幼儿教师在新课程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一种整合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从教师知识的性质及其生成机制出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遵循整合性、联系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具体来说,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要着眼于建构与积累实践性知识,课程实施要秉持探究取向,并且要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