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五帝时代,天下有许许多多的“邦”,统称为“万邦”或“万国”。这个“国”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性质的族群。在这个“族邦”天下五帝时代的黄帝时期有122个族群,颛顼时新增加27个族群,帝喾新增加了42个族群,尧舜时期新增加了61个族群,合计252个族群,加上《山海经》等书记载100个族群,总共为352个族群。这种族群态势不仅说明五帝时代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学术研究究竟是应当“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还是应当选择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学术为天下公器,道德为学术之灵魂”[1].面对愈演愈烈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应当从学术主体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维度加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术主体的学术研究目的合道德化、合法化,在功利和道德理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提升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水平,使其从“面包学者”的现实不断走向“哲学之士”①的理想,从而减少学术主体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3.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手段来衡量和管理学生学业状况的教学制度,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追求教育民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促使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学分制走向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实际是使“实然”走向“应然”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手段来衡量和管理学生学业状况的教学制度,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追求教育民主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促使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学分制走向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实际是使“实然”走向“应然”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王峰 《文学教育(上)》2009,(22):103-105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及观念自古以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据《易·系辞》记载,“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也就是说,在五千年前,人们就按照特定的样式穿着宽而下垂的衣裳参加拜祖先、祭天地、敬鬼神的活动,使得部落社会由乱走向治。这一由周人记述的传说,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因服饰“治天下”的思想。儒家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把衣冠进一步政治化、礼制化,以达“治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6.
以今天普洱市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普洱茶走出普洱、走向中原、走向世界、芳香天下的主要通道。而哈尼族则全面参与开拓了这一普洱连接世界的古道。通过考察哈尼族与“茶马古道”的关系,从这一侧面为普洱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天下”,在今天指全世界,在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指全中国。《过秦论》中的“天下”,与“宇内”、“四海”、“八荒”同义避复,指的是后者,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有论者谓,《过秦论》“天下”一词凡十一处,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一处指“全中国”外,其余诸如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山东诸侯“以致天下之士”、秦始皇“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及陈涉起义“天下云合  相似文献   

8.
在人的一生中,因为求学和就业的关东,必然会遇到许多“先生”,我们一概尊称他们为“老师”。是他们那种无私的帮助、不倦的教诲和殷切的期望,才促使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功。  相似文献   

9.
(五)孔子是以治天下为己任,不以治鲁一国而修身.春秋时期,所以天子失权,诸侯失国,五霸争强,天下大乱,“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究其原因,是从天子到诸候“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昔者“舜有天下”“汤有天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武丁朝诸候有天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齐恒公霸诸候“一匡天下”使“天下之民归心焉”在于“以仁为己任”在于“修文德以来之”在于“其身  相似文献   

10.
“天下”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概念,自春秋战国诸子“思以其道易天下”,“天下”便更是士人的情怀。北宋文士以释《易》论“天下”,通过动态的先天下与后天下、人文的忧天下与乐天下、理一分殊的人伦天下与中和天下的哲学思辨,使“天下”具有了宇宙本体与价值本体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着重探讨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对六朝山水文的继承和开拓,以及对后代山水文学的影响,发现记游性质的诗序、《山海经》等山水文对水、石的叙述和描写为柳氏提供了摹本和开创空间。柳氏将道家的“愚”和虚静美学注入山水游记,使作品融会着奇、理、骚的色彩。后人对柳氏山水游记的接受,主要形成三种文学现象:一,遇与不遇的山水情怀;二,“愚溪”的多元内涵:三:取材、撷思于柳氏游记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论刘姥姥的交际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着墨不多但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本文拟把刘姥姥进贾府看成是现代形式的交际活动,换一种视角来“欣赏”这一形象从其本色行令、大智若愚、机智幽默、以迂为直的行为模式中阐释其高超的交际才能。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题材、体制结构为标尺把辞赋分为“鸿裁雅”的“大赋”和“小制奇巧”的“小赋”两类。“大赋”与“小赋”的并提,折射出魏晋以来学的抒情特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发展日益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反映了刘勰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一生,尤其是他的晚年与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佛理对其贬逐心态的调整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诗人认为儒释相通,弘佛可以济儒,生活中常以统合儒释为己任,身体力行,并体现在山水诗等创作的审美进程中。他的诗艺因此有着新的开拓,达到一种宗教和艺术相互交织的境界。柳宗元统合儒释的精神义脉源之于谢灵运,而他的这一努力又对苏轼等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是否应将夫妻互相忠实规定为法律义务的争论 ,涉及到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法理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 ,只有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一问题 ,才能清楚地认识到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的规定 ,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刘向十分重视“修文”。“文”既是“质”的对立面,也是和“野”相对的一个范畴。和“质”相对的作为形式的“文”是刘向所反对的,他推崇的是和“野”相对的“文”,这一“文”有文明、文雅和美之意。“修文”是以“礼乐”来消除、淡化人的粗俗、野蛮的动物性,使人变得文明、文雅和美。这使他的礼乐教化思想和传统儒家有所不同。刘向修文的最终目的是道德教化,治国安邦。他对修文的重视,对礼乐的提倡,不是出于自由的审美情怀,而是出于伦理需要、政治目的,因此他的美育思想带有浓厚的、狭隘的实用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有关《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辨析,明确指出:(1)谋略固然是《演义》极具光彩的重要特色,但《演义》的主要精髓,应该是“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的主题。(2)“桃园结义”的核心价值,不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哥们义气:而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奋斗目标,应予基本肯定。(3)忠贞是诸葛亮的重要品格,但这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忠”,而是以帝王师的身份,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自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最理想的标准是内容和形式上全面忠实的"信",语言是内容意义与形式风格的矛盾统一,所以翻译也只能是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对立又统一的动态关系。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又分属不同语系,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常常是翻译过程中难于处理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尽量保持形义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吸收佛学精义以改造儒学,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如此,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还对后世影响很大,二程朱熹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以"援佛入儒"的方式对儒学进行改造,建构了新儒学———程朱理学这一庞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与唐代其他有影响的大家相似,刘禹锡也以自身的色彩和成就博得了时人的赞誉。刘氏的“诗豪”品格,在内涵上应该是丰富且具体的,一是豪放爽直的精神及洒脱不屈的气骨是其主调,二是内容的开阔高扬及艺术的精湛刚健是其基础,同样,百折不挠的生活与主客体二者的兼融决定了“诗豪”品格不同凡响的内质。刘氏指出了向上一路,“诗豪”一格左右着历代文人的情操与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