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全面落实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与实施,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在全面解读活动内涵的基础上,阐明了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制约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社会因素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体制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将"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导思想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树立融教学、锻炼(训练)、竞赛于一体的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建立了选项分层教学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进一步加大了体育课程资源在健康、娱乐、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开发;将课内外一体化、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课程体系,作为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形式,并把强调体质健康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双要素,以强化其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检验、反馈与激励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和现阶段采用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二者缺乏互通和反馈功能,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运动之间关系的割裂,忽略了体质测试与日常健身之间互动的可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加持使得信息获取与管理的效率增加,因此可以考虑在高校体育教学实际中运用一种“教测一体化”的模式,使教学与测试、线上与线下、技术指导与兴趣培养统合起来,让“以测带教”“以测带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试论多维体育观下的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多维体育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指出融体育精神教育与品德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全面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体质、体格与体能,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互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健康心理与个性形成,严格课堂常规,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等应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必备功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学生体育学习观问卷,选取近900名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体育学习观测评,结果发现:1.在对于两组大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确定性”和“体育知识技能简单性”的调查中,结果趋近,未出现大的差异;2.两组大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技能固定性”和“体育知识技能快捷性”的调查中出现显著性差异。分析认为:两组大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差异,导致两组问在部分体育学习观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进一步调查分析两组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认知过程、策略选择、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等学习要素,发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化发展,对具体产生差异的原因作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审视体育社会组织在复杂不确定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治理问题,认为当前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思维范式需由线性向非线性转变,引领构建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特征的治理秩序。江苏省体育社会组织复杂适应性治理在注重培育与吸纳多样化参与主体、促使各参与主体间互动与关联、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新活力、拓展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强化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有江苏特色的治理道路。但是,江苏的特色治理之路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研究围绕江苏省现存问题,提出优化治理的建议:转变治理思维,以“复杂适应性”理念推进治理;厘清多样化主体间关系,创设主体间关联、互动平台;重视组织的文化资本建设,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公信力;加大财政转移向基层分配的力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基于教材是教学依据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功能观,厘清了高校体育专业教材的形式结构要素,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功能,认为高校体育专业教材形式结构是由导学系统、知识呈现系统、学习辅助系统和练习系统等组成的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丰富的教材结构体系,分析了三代高校体育专业教材的结构特征,为高校体育专业教材的修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环境通过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及学校和家庭等外在因素,进而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鉴于当前高校体育健康管理的不足,提出构建以体育教学部门为核心,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校医院等共同参与的高校体育健康管理体系,在逐一分析各部门实施健康干预途径和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以信息共享和处方教学为核心的运行方式。依据 PDCA 循环理论构建体系的管理模式,并提出诸如组织保障、宣传教育、师资培训、评价机制等补充性管理建议。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智能互通教室"是智能化教学环境的一种模式。具备一般多媒体教室的全部功能,是集成多屏、各种媒体、无线、分区、录播、协作、互动等多种媒体的课堂。基于一定的技术和理论,以互动为核心,构建一个服务和支持课堂教学主题的发展和自由的、各构成要素和谐共存的教与学的活动环  相似文献   

9.
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已呈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旨在为高校正确认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主体功能,为高校体育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0.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是推进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逻辑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首先探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主体结构及其边界,指出,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兼顾制度与导向;市场组织作为公共服务的补充力量,要注重平衡与效益;社区组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着沟通与协调功能;社区居民是参与者,要积极表达需求与评价反馈。认为,各主体间权责不明确,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合作模式不成熟,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主要因素。提出,要明确社区治理的责任主体,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共同体;积极培育社区体育各治理主体,保障共同体内部结构稳定;完善共同体间治理合作网络,搭建集体行动的治理平台;健全社区体育治理的运行机制,保障共同体的稳定运作。旨在为构建持续、互动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共同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表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呈现一种融合态势 ,大学生余暇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补充 ,又是对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大学生余暇体育反映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程度 ,对于构建高校体育课内与课外一体化、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终身体育教育体系有其重要的意义 ,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分析研究2000年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调研统计资料和西安交通大学13 055名大学生的体育合格标准数据,证实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在身体成长期的20岁左右出现下降趋势,"20岁现象"是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一种早衰现象;发现随时代推移,大学生的身高和身体机能逐年提高,但身体素质水平逐年降低,身体能力和身体条件的反向变化表明当前体育教育的效益正在下降.学校体育还需要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可持续发展方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如何促进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保证其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说明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论述了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特点,比如人力资源开发突出了教师主导地位,相对弱化了学生主体地位,竞技性项目比重大,健身项目比重小等。依据辽宁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资源特点提出了促进其开发的倾向,为提高辽宁省高职高专体育教学质量服务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是优化其体育生活与增进其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多元主体协同与有序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协商、协调与协作的运行机制,是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直面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参与主体包括宏观维度的政府部门,中观维度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微观维度的家庭与个体,主体性质呈现多元且目标利益追求不一;其职能需要形成宏观维度主体的顶层设计与引导协调、中观维度主体的活动组织与服务供给,微观维度主体的氛围营造与认知提升的多元整合与相互促进;主体关系网络建构是以相互信任、规范与认知为基础,即在制度规范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形成引导协调、服务供给与行为促进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核心素养的本质规定着体育教学的目标预设超越了单纯的运动技能掌握,其学理支撑无外乎两方面:一是体育课程对人的发展性与课程教学中的过程性因素的相互促进,在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中以强健体魄为出发点,通过师生共同建构的体验性、过程性教学样式获得对身体认知的把握;二是体育课程对人的期许性与课程教学的结果性因素的吻合,强调课程教学的架构超越体育学科知识的限定与生活经验发生关联,进而促进个体意义的深化拓展。相应的,教学中的课堂样式也发生了理论上的转换,表现出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从“学科注重”到“经验观照”、从“身体规训”到“自由身体”的特质。具体而言,在单元教学设计中需要厘清关键要素,实现运动项目的精确化处理、运动项目情景教学的过程性把控、评价手段的多元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体育运动取向的主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有关文化与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出发。以南京市3所高校9个自然班共272名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调查与数理统计的方法,探讨了大学生体育运动取向的主成因子,它们分别为:1)体育环境;2)体育教师;3)传播媒介;4)家长态度。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浙江14所大学的非体育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的视角,掌握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体育现状的认识和评价.结果显示: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2)60%以上学生自我感觉一般或较差.3)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功效持肯定态度.4)75%学生对当前体育课的教学满意程度为一般或不满意,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还存在某些问题.5)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具有多维性,主要为消遣娱乐(35.6%)、增强体质(26.5%).6)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为运动场地缺乏、没有时间、没有锻炼伙伴.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体育教育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确立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人体观、体育观、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努力构建高校体育学科体系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将直接参与到社会体育活动当中。因此,提升大学生有关社会体育的了解与认知水平,对于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以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辽东学院体育社团的成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必要性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能够充分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发展形势、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贵州省10所高校的调研发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特点在高校具有广泛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和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资源和体系,缓解和改善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与大学生体育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和不足,而且可以有效满足在校大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所拥有的传播优势和功能,又能更好地促进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普及。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