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氏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形而上学” ,这种“在场形而上学”导致了技术至上、主体高涨、精神沦丧 ,这种形而上学已进入“终结”。为挽救上述危机 ,海氏提出“存在之思”即艺术、天地人神四重整体存在等三个方面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影响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国外教育理论中,杜威教育理论是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其中国化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经历了兴起、繁荣、批判与否定和多元发展四个阶段。杜威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持续的长期影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杜威教育理论本身的时代性、实用性、真理性是根本性因素,文化从深层次上影响了其在中国的扎根深度,政治变动影响了其兴衰起伏,杜威的来华及其中国弟子的努力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杜威教育理论的中国化经验启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既要尊重中国实情,还要张显主体意识,同时又要在借鉴和创新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以批判同一性而闻名的阿多诺代表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的终结.通过两种总体性概念的澄清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论述表明,阿多诺并不是现代性与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总体性问题在阿多诺那里仍然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诊断和对人类解放设想的核心概念.阿多诺复杂的反体系思想里一直有着总体性的关怀与向往,它只不过常常以隐蔽的方式在场,它是没有放弃幸福的希望以及改变世界的否定式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4.
浅析我国教育本质研究边缘化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主客体基础上对在场的探析使人们从有限性和个别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是人类思想史上对有限性的第一次巨大的超越.然而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们,主张哲学应超越这种在场的有限性,体悟到隐蔽在其后的与之相关联的不在场东西的根源性,体悟到在场与不在场东西的一体性,这是对有限性的第二次超越.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抽象的王国回归到具体的生活,把理论和人生都变得富有情调和诗意.然而我们一直所进行的教育本质研究,就其实质而言仍然停留在人类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概念哲学的反思,以及我们的理论自觉,我们必将把教育本质研究放逐在我们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杜威"探究与创新"教育思想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杜威的"探究"教育思想强调经验基础上个体的主动反思、尝试和解决问题;杜威的"创新"教育思想注重思维与经验的结合,并通过猜测、假设、推论等方式,尝试方法上的突破。其主要特点是,把对教育的理解建立在一个哲学视野下和框架内,考察已有知识与新...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关于杜威德育思想的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杜威否定"直接道德教学".依据杜威相关论著,该观点并未遵循杜威本意.杜威没有否定"直接道德教学".杜威认为"直接道德教学"是有存在价值的,因受制于专门化的学科设立、外在化的教育指向、知识化的教育形态才无法发挥育人功能.杜威提出通过学校生活、教学方法和学科的"三位一体"来实施学校德育,以化解"直接道德教学"的现实困局.这一主张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拓展德育渠道、转变育人观念以及促成德育课程转向具有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家和先生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古代中国的思想以"历史理性"占主导地位而西方的是"逻辑理性"统摄一切。差异的形成,绝非来自单一的原因。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其方法是,将中国的历史理性置于形而上学的大框架中考察,检测二者是否有关联。如果有,那么形上学背景就可以被认为是出现历史理性的原因之一。笔者借助当前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形而上学的综合研究,归纳出三个普遍的重要的特点:内在性、整体性、超越在场性。然后,将这三方面的特点与历史理性进行比较,发现历史理性完全符合形而上学的特点。为了印证这一吻合的合理性,本文又分析了西方形而上学与历史理性的脱节现象。本文最后总结了中国历史理性的几个特点:(1)历史是变化的,而在变化中,在场与不在场的因素交互出现是常态,体现了变中有常和常中有变的思想。(2)历史变化的原因在于宇宙实在的本质就是变化,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当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3)历史理性的功利色彩十分明显,目的是实现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的稳定。(4)中国的历史理性,不只体现于少数人的文字中,还是知识界普遍具有的。  相似文献   

8.
海氏认为为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形而上学”,这种“在场形而上学”导致了技术至上、主体主涨、精神沦丧,这种种形而上学已进入“终结”。为欣喜上述危机,海氏提出“存在之思”即艺术、天地人神四重整体存在等三个方面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后结构主义思潮在批判结构主义的基础上,阐明了其哲学思想:解读文本;颠覆“在场形而上学”;消解主体。这些理论对教育观念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研究观等方面,对当前教育实践变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形而 主题和本体论,由古希腊哲学家规定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发生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曹到批判而退出舞台。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哲学的基础。但是,重建形而上学必须以人及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和核心;东、西方哲学精神的融合是未来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现代性中科学与哲学的纠缠与确立其自身的合理性.已经放逐了形而上学智慧的近现代教育由于完全依附于科学而引领科学精神在教育领域泛滥,教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来说成为一个加工和塑造的线性过程.教育的形上智慧恰恰在于认识到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节奏,受教育者并不是教育简单的加工对象,而是"馈赠".教育的本体性在于因其四重整体性的拢集而具有的高贵性.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是传统形而上学在休谟那里,却走向消解,从而引起了人们思想领域内的混乱。这个时候,康德挺身而出。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作了认识论上的批判,并且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为形而上学的发展争得新的领域。总体说来,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反恩得大于失。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西方哲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形而上学体现了一定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许多哲学家精神智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而上学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难以立足,而康德通过自己开创的哲学革命,一举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统计地位,西方哲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15.
先秦道家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因此,有人把庄学实质说成是美学,是最恰当不过的.魏晋"玄学"实质上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并以庄学为中心的.玄学与佛学也是相通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在批判格义佛教的基础上,融会大乘中观佛学和老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他对"空"的理解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这不仅仅超越了魏晋玄学和格义佛教的理解,而且也对隋唐重玄学尤其成玄英重玄学的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僧肇哲学所具有的批判性、超越性与启示性,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古希腊哲学以来,同一性一直是哲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然而在人类运用强制性的同一性使一切变得整齐划一的时候,却发现同一性并未带人走向幸福的轨道,反而把人带入了奥斯维辛、古拉格群岛。阿多诺从反思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出发,在认识论、存在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同一性哲学进行了批判,勾画出了一幅同一性哲学带来的形而上学的没落的画卷。但是,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并不是要抛弃同一性,却恰恰是要在非同一性中拯救同一性,拯救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试论形而上学与数学的关系——以笛卡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而上学与数学有怎样的联系?这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西方哲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可见出数学对其形而上学的影响.笛卡尔采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知识论形而上学.数学与笛卡尔的知识论形而上学相互影响、互为根据.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分析来"拒斥形而上学",对哲学,特别是传统哲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在他看来,命题的意义来自经验事实,其实事实也只不过是主观经验范围的东西;从他的逻辑原子论的主要观点来看,基本表现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20.
杨国荣教授发表的“具体的形上学”三书,构建了当代哲学形上学的一个理论相态。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阐扬,也体现了哲学家从中西互动史思结合的角度创立哲学形上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