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科 《小学生时空》2011,(10):41-42
“烦死人了,老师又让我们读《弟子规》,啥时候是个尽头啊!” 一入学,老师就让我们背诵《三字经》。我识字不多,就常常让妈妈教。由于背会了也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我总是今天背,明天忘。到了二年级,学校增设了国学经典课,我们又开始背诵《弟子规》。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回顾走过的路,的确如此。面临知识的荒原我是农民的儿子,祖祖辈辈都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父亲虽是农民,却上过多年私塾。他常对我谈起私塾老先生怎样严格要求他们背诵《三字经》、《幼学琼林》、《声律启蒙》、“春秋三传”和“四书五经的旧事,并常常给我背诵其中一些篇章。幼时的我,觉得父亲满腹经纶,学问高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凭着他的记忆,时不时地教我诵读《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和《左传》等中的句子和片断。因此,我在小学时就…  相似文献   

3.
背育课文或者课程以外的名篇佳作,常常是老师留给学生的一项重要作业,也是许多人(包括老师、父母等)乐此不疲的业余爱好。然而,由于不得要领,背育速度慢、吃苦多、效果差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人往往惟“背”是“恐”,因“背”而“悲”。怎么也过不了背诵这一关。其实,在背记文章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方法,却不太为人所注意,这就是用“耳朵”背诵。 有人也许会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平时背育课文从来都是眼看口读,与耳朵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我和女儿用“耳朵”背诵《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的情况: 《…  相似文献   

4.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 ,徐州淮海堂 ,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 ,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 ;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 ,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 ,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 ;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  相似文献   

5.
我和楹联之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说来给大家听听。爸爸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在他的要求下,一年级时,我已经背会了《三字经》《千宇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一些少儿国学内容。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又开始让我背诵绝句与律诗。再到后来,他又一点一点地教我背诵高中课本上的唐诗宋词,即使是《春江花月夜》《滕王阁序》这样的长篇他也不放过。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背诵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看到他们的语文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智慧的挑战。为了探寻他们成功的轨迹,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近期我采访了江苏省新生代教师的代表、特级教师薛法根,走进他的语文组块教学,走进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以下记者简称“记”,薛老师简称“薛”)记:薛老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思想、新理念充盈了我们的头脑,但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然感到困惑、感到无奈,这是什么原因呢?薛:我…  相似文献   

7.
方靖阳 《中国德育》2013,(22):78-79
在进入复旦附中前,我和许多同学一样,脑子里只有那些中考考点,到附中以后的三年学习生活中,有幸遇见这里一个赛过一个的好老师,让我很快就摘掉了那片“障目之叶”,让我像哥伦布一样发现了“新大陆”。最让我在学习中如醉如痴的是黄玉峰老师,他是上海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还没开学他便让我们背起了《大学》《论语》,他这么做自然不是为了高考,而是让我们体味古人的智慧,感悟“止于至善”,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刚上黄老师的课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收集的心态。所谓收集,便是我想从老师课上听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看到一些不听寻常的历史或人物,或是对于一些问题拔丝抽茧的解析。  相似文献   

8.
我真怕背书     
“今天的作业是将《鸬鹚》背诵一遍。”听了黄老师布 置的作业,我乐了,这项作业,我准能完成。 说实话,在参加博览杯比赛复习期间,我就知道了作家郑振铎,所以对他写的《鸬鹚》特别有兴趣。文章写得精彩,黄老师的分析更精彩,单就第一段,黄老师就从时间烘托、条件点明、心情渲染、状态描绘等方面分析了“静”字,还带我们边读边体会了好几  相似文献   

9.
“升堂!”,“威武——”我们班的“县官”(班头黄杰)开始“升堂办案”。刚一上课,李老师便被校长找去。临走 时,他让我们背诵刚学的课文——《桂林山 水》。可我们班……你看,李老师前脚刚走 出教室,我们班就大乱起来,班长没办法, 只好用这一招了。  相似文献   

10.
9月4日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课上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尝试着与学生一块儿背诵,当我一字不漏地背诵给全班学生听时,他们先是惊奇地望着我,继而鼓起掌来,着实让人激动!其实,与学生一起享受学习的个中滋味是件乐事。课后,学生们围着我七嘴八舌:“老师,你为什么背得那么流利?”“老师,你背的时候,我真担心你会出错,没想到棒极了!”“老师,我还没背熟,课后我得加把劲!”此情此景,让我好幸福!  相似文献   

11.
名人的背功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中学,老师不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判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陆费遥六岁随家由汉中迁居南昌,水陆途中历经84天。到南昌后,他就  相似文献   

12.
爱园先爱师     
孩子15个月便进了托儿所。虽说是“老兵”了,可他一直怕接触老师,怕上托儿所。为了能让孩子顺利进入幼儿园,首先得树立老师的形象,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亲近感。 我们经常和孩子做角色游戏,我和爱人扮小朋友,让孩子扮老师,启发孩子编故事讲给我们听,教我们唱他自己跟着磁带学的儿歌,如《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像我家,老师爱我我爱她》等。待孩  相似文献   

13.
古诗朗诵会     
一个美好的下午,我们班举行了一次精彩的古诗朗诵会。老师宣布朗诵会的规则:以座位的行为单位,哪一行的同学背得准确便可获胜。朗诵会开始了。《咏鹅》《静夜思》《回乡偶书》……一首首古诗像流水般从同学们的嘴里涌出来。一、二轮比赛胜负难分。当进行到第三轮时,第三行的哲峰同学站了起来,他背诵了《春晓》。但是,他把“眠mián”背成“民mín”,把“闻wén”读成“问wèn”。同学们被逗乐了。轮到我了,因为我刚才笑得太厉害了,顿时把诗句忘记了。“5、4、3、2……”老师在倒计时,我硬着头皮站了起来,背诵了《绝句》的前…  相似文献   

14.
贾志敏老师的专著《贾老师教语文》中的《贾老师评作文》让我深受启发。贾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是在和学生敞开心灵“对话”,是学生“灵魂”的导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对一位学生作文的批语——学生习作:“特殊”的礼物我的家在浙江的一个小岛上,平时,我住宿在学校。最近,妈妈给我寄来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语文教育界长期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一味反对背诵。反对多一记多默,将这种背诵教学方法称之为“死记硬背”,认为背诵是封建社会束缚读书人的一套死办法。当然,如果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老师不去讲解,只向学生灌输知识,然后逼迫学生去背诵,这是让学生“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效果当然不会好。  相似文献   

16.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做毕业论文,导师看了他的论文,说:“这文章不是你写的,你不可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来。”留学生说:“是我写的。《新概念英语》4册我都背熟了。”他的导师半信半疑,然后随机抽了一篇文章让这个中国留学生背。果然,他背得滚瓜烂熟。导师不得不信服,说:“我相信这篇文章是你写的了。”网络时代的今天,老师、同学们整天接触电视、电脑、影碟,家长也好、同学也好,往往忽略了传统的背诵。其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古人留下的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还是值得我们保留的。背诵,就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说法。不是说,读熟唐…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 一节早读课,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学生在无精打采地背诵《醉翁亭记》。看来这节早读课,他们不打算背下这篇课文了。“学生缺少背诵的动力。老师检查不现实,生多师少;小组长检查,同桌检查,老一套。”我思忖着。“这节课我们来个男女生背诵大比拼,看看谁的嘴上功夫厉害?”接下来我安排了男女生一一对应的名单。教室里顿时人声鼎沸,个个为尊严而战,为战斗而准备着。临下课时作背诵统计,女生先汇报检查结果,只见一位男生想走后门,让检查他的女生谎报军情,结果遭到女生的集体攻击。可想而知,此次检查结果绝对是公正的。女生胜利了,男生还要继续背下去。  相似文献   

18.
《考试》1997,(3)
青年诗人、“记忆王”胡思老师创立的“奇特心象联想”记忆法(以下简称“奇记”法),在全国引起轰动。《中国青年报》、《科学晚报》等全国50余家新闻单位对该记忆法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于1992年12月的“综艺大观”节目中,播出了胡思老师亲自培训的学员程芳和彭汝萍(两人现在我校工作)分别表演背诵《成语词典》,默写圆周率小数点后678位的精彩场面(该节目唯有胡思的  相似文献   

19.
韩涛 《教育文汇》2014,(4):38-39
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我的书柜里珍藏着很多书,最喜欢的是《教海漫记》。我经常翻开它,走进它,和本书作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对话。1999年,于永正老师应邀到枣庄讲学。我第一次近距离聆听于老师讲课。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他的教学朴实自然,轻松幽默,特别是他的京剧演唱精美绝伦,令人陶醉。观摩活动结束后,我从他带来的书籍中挑选了这本《教海漫记》。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提倡的“儿童中西文化导读”,就是利用3~13岁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中、英文的学习上教导儿童直接背诵中西文化的经典:中国文化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孝经》、《千字文》、《黄帝内经》,西方文化中的《圣经》、《犹太经》,文学、哲学名著等。其教法是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背诵。有的家长、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让不识字、不懂 ABC 的儿童诵读这么深奥的经典岂不是天方夜谭?明明是“死背”,却说开发儿童智慧?这不是和现代的教育观相违背吗?其实诵读教育法就是在补充现代教育中最缺失的一部分,而且是完全合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我们是从事教育研究的,我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