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媒介依赖理论,分析不同社交媒体依赖程度的用户所采取的社交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的影响,将社交信息回避作为一种积极主动性策略进行研究,对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助力深度阅读、破解移动阅读茧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媒介依赖理论,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使用实证分析研究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和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产生的影响。[结果/结论]社交信息回避策略对移动阅读效果有正向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社交媒介依赖程度的用户,各社交信息回避策略的效果不同。在同样的回避策略下,社交媒体低依赖人群阅读效果优于社交媒体高依赖人群。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体高依赖的人群在选择性社交信息回避情境中的阅读沉浸体验优于完全性信息回避情境,这对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信息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无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受众生活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文中将透过媒介的"高频化"使用、"器官化"发展、"奴隶性"依赖这三个方面的表征,深入探析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讨媒介依赖之于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也不断革新,媒介技术的变革必然带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形式也必然会催生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作为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早提出自媒体概念的是美国的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2003年7月,他们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自媒体"做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4.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现今媒介融合现象的评述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绪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经济学者与媒体经营者的设想中,可以提升媒介产品和媒介服务的质量,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和服务可以增加收视率(使用率)和市场份额,亦即在市场中达到竞争的优势位置  相似文献   

6.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在传媒业的知识生产中,商业资本使媒体从业人员作为雇佣工人将劳动力转化为媒介产品,同时受众也通过"生产性劳动"不仅仅作为媒介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而存在,也参与了媒介的再生产过程.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及技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这使得"使用者创生内容"的意义也超出了"消费即生产"的范畴,相较于形式的经济产值,受众对于传媒环境投入的完整意义也有待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5):55-66
北美Media Ecology被波兹曼界定为"对作为环境的媒介的研究"。然而,从学派发展史来看,学者们的研究远不是"环境"二字所能覆盖。学者们将媒介看做"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并考察彼此的互动关系,这就是"作为物种的媒介"这一维度。Media Ecology将"媒介"和"生态"连用是一种隐喻的用法。"作为环境的媒介"和"作为物种的媒介"是Media Ecology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生态隐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思想,对微信传播进行思考。微信实现了语音的跨时空传播,也开启了人际社交的新局面,是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的延伸"。但本文发现微信是一种具有空间偏向的媒介,尽管它以口语传播为主要特点,却无法突破印刷媒介影响下自我导向的现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基于微信的交流,其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微信技术的依赖不可避免导致符号化和抽象化的交流主体以及象征性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We Media)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之一,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其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越来越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工具。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更是表现出对自媒体应用自如,人际关系的交往与发展也基本都是通过自媒体来完成,对自媒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本文以微博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分析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社交方式的影响,进而得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的利弊,以及在其影响下大学生行为方式、媒介素养以及价值观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5):2-8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参与性媒介,是当今中国新闻从业者重要的信息搜集和意见表达平台。本文以当代中国职业记者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微博使用为切入点,考察他们的社交媒体实践与职业角色认知。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从业者最为看重的职业角色仍是中立式的信息传播者,但参与性的"监督与影响"角色的重要性有所提升。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微博场域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记者的角色认知,他们的媒介实践和角色认知都更多地受到组织宏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熊宁 《报刊之友》2013,(10):101-103
随着媒介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移动媒介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剧。移动电子媒介已然成为人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也带来了对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现实中的对媒介依赖的加剧,反映出移动媒体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作为Web2.0时代的新形式,为受众提供了广泛的互动空间和交流平台,娱乐、购物、商务、服务等都通过社交媒介来实现.社交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也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当前的传播环境,要么过分追逐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要么批判受众依赖带来的快餐式浅阅读、交往异化、消费狂热等弊端,弱化了人的理性选择和主体地位,缺乏媒介作为环境的生态主义立场,忽视“媒介-社会-人-自然”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用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检视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与社会、媒介之间、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客观看待社交媒介带来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的媒介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对社交媒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由于社交网络场域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征,过度依赖线上人际互动会造成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降低,出现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交”成瘾的现实,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接触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通过给予更对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观。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掀起了媒介私人化热潮,个人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生产以及传播信息,同性恋群体积极掌握与利用媒介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本文使用最新的数据,分析同性恋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同性恋群体对媒介话语权的掌握实现了从依赖网站和网页到大力使用社交媒体的转变,社交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成为社会少数群体与社会大多数人群进行沟通和传播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产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媒介对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愈发增强,突出地表现为人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和内容依赖.  相似文献   

17.
邢雪 《青年记者》2016,(2):101-102
社交媒体依赖是指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因技术理性的异化和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出现过度依赖媒介的病态.如今,社交媒体依赖在社会阶层中蔓延开来,大学生是较早接触新媒体的群体,对新奇便捷的技术体验分外追捧.相对封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对于社交有更强的期待,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各种压力,他们展示和被认可的愿望更加强烈,而社交媒体能够在虚拟空间中满足大学生社群交友、聊天、娱乐等多种需求,社交媒体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刘振声 《新闻大学》2013,(1):119-129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兴起,社交媒体依赖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以大学生微博用户为主体,通过文献梳理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微博依赖测度标准与微博使用的主要媒介需求.后期通过定量调查结,分析发现微博依赖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便捷的媒介接触促进了微博依赖的形成;微博依赖既是受众主动寻求积极媒介满足的结果,又包含显著的被动性和非目的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媒介角色认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指标,从实证角度考察互联网使用对中国记者媒介观的影响,从而以管窥豹,折射出社会大变迁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与去向。以对全国16座城市56家媒体813名记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证明,中国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正经历由传统(以宣传教化为主导)到现代(以信息监督为主导)的转变。互联网使用以及因使用而引起的互联网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上述转变。这意味着,互联网这一外部科技因素的影响力可被内化到记者的职业准则中,促进新闻专业主义,并成为中国新闻改革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假设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