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高校科研实验室担负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平台,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共享,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激发科研热情,对应用型、复合型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与管理的实践经验,从开放思路与内容,开放管理制度与流程,以及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创新实验提供的资源保障,开放共享所取得的成果与收益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科研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的必要性和意义,阐述了科研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与管理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实验室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开放高校科研实验室使之成为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会聚优秀科研教师的力量,组织课业之外有精力、有能力的本科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有的放矢地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研实验室为本科生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场所,在越来越重视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背景下,科研实验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现状,探讨高校科研实验室利用自身优势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实验室管理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对策和建议,进而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更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分析了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科研培养方式,结合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经验,在科研能力培养中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5.
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对华中科技大学900名理工科大学生实施了参与科研情况和创新素质的问卷调查后发现:参与科研与未参与科研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广、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敏捷和独创三个创新素质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科研参与频次和科研参与强度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参与科研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据此,构建一个覆盖全体学生、学生持续参与的本科生科研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可为之举。  相似文献   

6.
全面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外现有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诸多方面具有优势,本文结合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心脑疾病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全面利用重点实验室资源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内现有本科生的实验缺少综合性和探索创新性,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实验室具有前沿的科研项目、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质的科研队伍,具有巨大的反哺培养本科生的潜能。基于博弈论分析现有高校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显示,管理方的配套支持制度的设置对科研实验室的开放效果有显著影响。当参数设置不合理时,科研实验室方与管理方各自采用了混合策略。但如果通过合理的参数设置,可以使得管理方和科研实验室方都采取理想策略。研究结论表明,国内相关组织应该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加大对本科生参加科研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本科生科研指导;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研究型大学素来重视对本科生发现问题能力、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理论写作能力、跨学科能力和数据能力等科研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化培育与发展路径。其集中体现为融入研究元素的课程设置、贯穿全程的个性化指导、弹性多元的科研活动选择空间、追求卓越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多方合力的科研资源支持等多个方面。这些实践经验对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育机制的改革完善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SRT)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基于国内外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文章对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尝试,将它们融入一种综合的、能动的和创新的教育体系之中,搭建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新平台,为培养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开拓了新天地,加强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贺文慧  李光龙 《高教论坛》2012,(4):71-73,86
科研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大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任务,也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基于实证调研的结果表明,教研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遭遇到来自于学生、教师、管理者、社会需求以及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阻滞。因此,教研型高校要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必须从认识更新、教师自身能力提升以及工作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适合教研型高校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科研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可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文章从科研开放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实验室人员组成优化、开放程序和制度的建立、开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操作性强的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科研实验室开放模式与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相长,探讨如何通过课题研究、研究型课程、技术讲座与培训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途径,加强构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联动模式,促进心理学实验室资源面向本科生开放共享。分析了国内各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开放模型现状,提出了心理学实验室开放改革模式的实践方法和步骤,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为出发点。将实验室分为科研和实践基地两大块,可为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了解以及体验科学研究的机会,也可为直接就业的学生提供具体实践的机会,逐渐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比较中美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上的差异,并针对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研究型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上,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开展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以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为主,提早实行导师制度。为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同时,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博士生群体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普遍存在重科研能力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博士生科研精神日益弱化。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文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以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介绍了该实验室以“激扬梦想 追求卓越”文化为精神滋养,励人以志、启人以趣、育人以规,助力博士生成人成才的做法,以文化引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通过本科生走进科研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以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独立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整合科研和实验室资源,采用分层指导、因材施教、有效沟通、多方激励,建立导师指导下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已成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趋势,通过开展"本科生知识论坛"和依托重点实验室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让医学本科生参与到具体的科研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基于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实践,探讨其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科研训练是提高医学本科生学习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对当前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提出彼此关联的6个方面的改进建议,即提高训练质量、根据训练内容安排时间进度、优先提高应用型技能、培养良好的科研规范、优化实验室开放管理以及强化本科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分析重点实验室优势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设研究型课程和创新实践的体制,并对本科生进入重点实验室进行保障体制研究,从部分开放到全面开放,对于促进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加强、科研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郭赣林  阎斌伦 《文教资料》2009,(36):172-173
科研助手是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从科研助手的选择、实验室培训、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了教学型本科院校如何实现科研助手的培养,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现有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高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诸多方面具有优势,本文就如何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天津科技大学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重点实验室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和一些保障措施.并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