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颠覆性创新和场景理论的视角,结合互联网典型企业的核心产品——腾讯微信的案例,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微信的发展历程等相关素材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微信的颠覆性创新路径以及场景理论对颠覆性创新的驱动及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组合的链接作用,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技术+市场”型颠覆性创新技术具有市场主流产品不具备的优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创新特性,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被灵活运用。基于此,提出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数字化场景的新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传统商业模式体系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位平台型企业与新晋技术创新型企业面临同样的资源、技术、创新和成本等问题,两类企业的合作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而厘清该两类企业合作创新路径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文中基于网络拼凑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采用扎根理论多案例质性研究方法,以小米科技-华米科技、腾讯-优必选两个合作创新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平台企业与技术新创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过程路径。研究发现:二者合作创新的过程路径包含合作启动、双元拼凑、网络拼凑3个部分。合作启动是前置条件,双元拼凑是核心内容,网络拼凑是重要补充。本研究丰富了网络拼凑理论和模块化相关文献,揭示了平台企业对技术新创企业的赋能合作过程,为平台企业与新创企业合作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赵付春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579-1583
提出企业微创新是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普遍涌现的创新思维,但目前理论分析十分缺乏。基于现有创新理论和微创新实践,对"微创新"概念做出了界定,提出其具有渐进式、开放式、草根性和辅助性四个特征。在企业如何进行微创新管理方面,提出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需要关注雇佣观念、控制干预、创新支持、产权保护和创新平衡五个方面,使微创新成为企业研发体系的有机的组织部分。对小微企业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发展方向和被模仿的问题,提升微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创新者困境的理论解释——排斥性创新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关于排斥性创新的创新者困境的理论研究发展过程,进而评述了经济学观点、组织理论观点、学习理论观点和宏文化观点对于创新者困境的理论解释。最后采用创新退化的观点对关于创新者困境的理论解释进行了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多主体参与、多发明情境、系统嵌入等特征使得架构创新在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作用愈发凸显。那么,企业应该如何从架构创新中获益?聚焦于这一问题,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本文构建了从架构创新中获益的理论框架。具体而言,本研究发现,选择性披露、构建产业配套体系能够帮助架构创新者迅速赢得主导设计,而后通过构建互补性资产、开发互补品、并建设组织保障机制进而实现原生性价值独占;同时,架构创新还能激发创新者进一步进行模块创新实现再生性价值独占。这些发现一方面贡献于从创新中获益的理论,另一方面对中国企业创新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选取当前发展最快的互联网行业,以百度、京东和腾讯的金融战略为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扎根理论为主导工具进行研究,发现双元创新能力在跨界搜索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中的中介作用,同时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双元创新能力有一定影响,最终构建跨界搜索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的理论模型。进一步补充和深化跨界搜索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的相关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并给予其他企业在发展道路上以启发。  相似文献   

7.
赵武  王珂  秦鸿鑫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32-1243
选用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腾讯公司微信业务案例,在分析其外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基于企业动态发展的视角,将其演进过程界定为用户参与式创新、外部参与式创新、平台创新及跨平台创新四个阶段,梳理出微信各发展阶段的创新路径,以更加微观视角分析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式服务创新,从动态演进内部逻辑上阐释了基于创新环境、创新源互动网络以及商业平台的开放式服务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微信团队、外部组织、用户等创新源间充分互动的平台创新是其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核心和实质。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创新源互动网络与协同机制概念框架,丰富了开放式服务创新理论研究,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操作性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利平  高旭东  仝允桓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744-1752
 “运用商业战略缓解贫困问题”是一种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的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问题的经营理念。然而,企业应如何进行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来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双重需求,目前学术界仍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中国农业产业化为研究背景,以四个涉农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讨社会嵌入性如何影响企业面向BOP的创新。本文的研究对面向BOP的创新研究以及社会嵌入性理论做了有益的扩展与补充,同时也对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快速变革,用户参与创新已成为企业及时响应市场需求,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目前对用户驱动创新的研究多聚焦于用户本身的创新行为,如用户类型、用户创新动机、用户创新影响因素及预期收益等,缺乏用户与企业互动机制的研究。以嵌入性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视听行业为例,将用户参与企业创新视为社会组织嵌入经济活动的过程,分析提出了被动卷入、共同创造和主动参与3种用户驱动创新模式,并从关系嵌入性与结构嵌入性2个视角探讨了企业与用户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刘静  范景明 《科研管理》2019,40(5):35-46
互联网行业已日益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创新模式的研究仍较为匮乏。本文以创新价值链理论为分析框架,对腾讯1998-2016年间的产品创新事件进行嵌套式多案例分析,尝试探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机制。研究发现:(1)在创意产生阶段,主要存在移植创意和衍生创意两种类型,这两种创意类型通过动态组合和梯度进阶的方式驱动创意集成的演化过程;(2)在创意转化阶段,组织层面的产品经理制和项目层面的小团队模式作为主要的开发模式通过赛马机制和微循环方式驱动敏捷开发;(3)在创意传播阶段,基于中国文化的需求挖掘锁定情感沟通元,并通过快速迭代、持续优化的方式驱动创意传播的进阶式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站在小微企业生存、盈利、发展的角度以小微企业营销与推广为关注点,在阐述小微企业重要性及其发展瓶颈的前提下,试图通过互联网思维的方法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的方式具体探讨基于移动微信平台之上的微信电子商务在小微企业营销与推广方面的融合、支撑和应用问题,并提出“微信电子商务的应用有助于小微企业的健康成长,良性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杨林  陆亮亮  刘娟 《科研管理》2021,42(8):43-58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融合,模糊了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跨界成长,甚至颠覆产业竞争格局,但国内外文献尚未对此进行应有研究和探讨。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情境,结合商业模式创新视角(要素创新和价值创新)和企业跨界成长方式(内生式和外生式)两个维度,从理论上剖析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跨界成长动态影响关系,并构建具有四种不同情景的分类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法,选取四种不同情境的典型企业(包括荣昌洗衣、尚品宅配、腾讯、携程)作为案例对象,分别探讨“互联网+”情境下案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跨界成长的影响作用及其发生机理,然后通过案例间横向对比分析,识别了驱动企业跨界成长的客户价值、战略合作关系、价值共创三项关键性因素,并总结出分类模型演化规律。本文研究结论能够对深化企业跨界成长战略的研究思路和视野,拓宽商业模式创新的应用范围以及优化变量动态关系模型等方面提供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数字经济不仅催生了产业变革,还深度影响着企业创新。从苹果的iTunes到Google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嵌入数字平台的企业颠覆性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深入研究数字平台对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作用机制意义显著。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从模块化视角出发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海尔COSMOPlat平台为案例研究样本,编码提取出“模块化数字平台的重要功能”、“模块化数字平台的关键要素”、“作用机制”和“颠覆性创新”四个核心范畴,并以此构建了模块化数字平台影响企业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解码案例企业如何利用模块化数字平台(即通用性机制、兼容性机制及扩展性机制三种作用机制)来赋能颠覆性创新。本研究既对数字平台和颠覆性创新理论有着独特见解,还能对企业利用数字平台加快实施颠覆性创新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4.
张新  刘德胜  张玉明 《科学学研究》2019,37(6):1112-1121
以我国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分析社会责任对其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回答小微企业是积极承担还是消极应对社会责任?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1095家小微企业数据,实证检验社会责任对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以及政治关系和环境宽松性的权变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小微企业开放式创新,这种关系受政治关系和环境宽松性的调节作用。其中,政治关系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而环境宽松性则减弱小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开放式创新的积极影响。这一结论为小微企业社会责任策略选择提供依据,并为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技术领先企业会缺失创新能力--以索尼公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索尼为代表的一批技术领先企业在新时期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创新能力和优势地位.这既有领先企业自身的原因,也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回顾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即技术领先两难悖论,创新者的两难,以及开放式创新理论.分析了近年来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提出从内外技术合作,市场反应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对领先企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以索尼困境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对技术领先企业进行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模式变革、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服务知识化并推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即KIBS的发展。现阶段对于特定类型的KIBS的创新轨迹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对T-KIBS的进一步讨论有其必要性。基于T-KIBS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特点,采用静态研究方法会产生研究偏差,故从纵向动态视角出发,通过纵向案例的研究设计对微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T-KIBS的创新轨迹变化过程。在综述KIBS与创新轨迹理论的基础上,从微信纵向发展与演进的视角出发,将其创新轨迹界定为用户参与式创新、外部参与式创新、平台创新及跨平台创新4个阶段,以期揭示出以微信业务为代表的T-KIBS的创新轨迹特点。  相似文献   

17.
黄敏  司春林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6):137-138,F0003
哈佛大学教授克雷顿·克里斯汀森(C 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 sD ilemma)和《困境与出路》(The Innovator s Solution)这两本书中提出了广获好评的创新理论.但是如何使用这些理论预测产业的变化一直是企业和学界所关心的重要课题.为了解答这样的问题,克里斯汀森和他的两个研究伙伴史考特·安东尼(Scott Anthony)及艾力克·罗斯(ErikRoth)最近推出第三本著作《洞见未来》(SeeingWhat sNext),旨在帮助读者使用破坏性创新理论来预测未来的产业变化的趋势.图1预测产业变化的流程《洞见未来》全书共十章,分为…  相似文献   

18.
杨燕  蔡新蕾 《科研管理》2016,37(9):1-10
关于原始性创新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概念、特征、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影响等方面,对原始性创新触发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动机性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触发企业原始性创新的因素及路径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原始性创新的触发机制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利益相关者通过内外部两条路径影响原始性创新:其一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评价的采纳为创新提供过滤机制,帮助企业筛除新颖但无用的想法,确保创新想法的"有用性",为创新产品的推出和商业化成功提供前提,即从内部触发原始性创新;其二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基于知识的声誉的感知为创新提供信号机制,为创新资金投入提供支持,并有助于用户接受创新产品进而实现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即从外部触发原始性创新。研究丰富了原始性创新的相关理论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原始性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及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全面创新管理(TIM: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是由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RCID)首次提出的创新管理新范式。其实践背景是发生在我国大多数企业里“技术创新的两难境地”,该理论认为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中,成功的技术创新应该是包含全部技术因素和所有相关的非技术因素在内的全面创新。基于对我国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模式的案例研究,本文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管理的研究,提出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建议企业重视人本管理,推行在提高员工创新素质基础上的企业成长模式。本文将分析海尔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是创新者!——及其管理和运作机制。并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型文化是如何通过“全员创新”的运作机制将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各创新要素——战略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成功地融合为一的。基于“场效应”理论,本文首次提出了“文化场”概念。本研究认为正是在创新型的“文化场”和全面创新管理架构的作用下,企业才能够融合所有创新能量来推动企业绩效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滕宇汯  卢现祥 《科研管理》2023,(11):124-133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典型事实,本文从企业内源性创新动力视角,运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否陷入“创新驱动发展困境”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创新资源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活动正向效应的长期性和贡献度并不理想,企业内源性创新动力普遍偏低,创新尚未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企业仍陷入“创新驱动发展困境”,并且这一现象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更加明显。因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新格局,加强制造业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是解决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境的突破口。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言,激发内源性创新动力、纠正“策略懈怠”的态度是重中之重。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依靠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的制度红利,积极从事基础研究,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