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学雷 《小学语文》2012,(11):19-22
当下小学语文教坛,各种教学流派与课堂风格纷纭叠出,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与真知灼见和朴实有效的语文课堂并存的,自然会有一些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象存在。一线语文教师迷失自我,越教越难教,越教越不会教的现象存在。正本清源,回归本色,将言语、儿童和乐学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三原色,不失为是一帖疗治当下小学语文课堂诸多病症与乱象的良药。  相似文献   

2.
本色语文是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本色语文要体现的是语言的习得、思维的培养、人文的渗透.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保持原汁原味,才是最美的自我.小学语文教学要的是本色语文,本真的师生和文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可谓繁花似锦,各种流派层出不穷:有针对当前的语文课堂上缺失了太多的情感而提的“情智语文”;有针对教师对文本研讨太浅,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深度而提的“深度语文”;有针对某些人把语文搞得太玄太深太复杂而提的“简单语文”:有追求语文教学美好境界的“诗意语文”:有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语文本质的“本色语文”等等。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教为不教”的思想强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核心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叶圣陶“教为不教”思想指导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以导学为主体,在操作流程设计中突显因材施教;以单元为整体,在整合文本中突显统整设计;以平衡为要点,构建“内外结合”的主题教学。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杨再隋先生发表他的学术报告《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总结了语文课堂上出现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使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由此,他发出“语文课又怎么了”的诘问,同时质疑:语文课该是什么样?语文课该怎么教?基于这样的理性审视,杨教授提出语文回归的理念——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即平平淡淡教语文,  相似文献   

6.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要还语文本色。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一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二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  相似文献   

7.
陈建先老师潜心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本色语文”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综观陈老师《钱学森》一课的教学,初步彰显了他“扎根语言,着意精神,立足发展”的本色语文观和“读为本,悟为核,用为宗”的课堂特色。主要的感受有三点:  相似文献   

8.
宋楚主 《江西教育》2001,(11):39-41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生命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可传统教学的惯性仍主导着我们,“学为主”还是“教为主”,却一直困扰着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回应了时代的呼唤,给我们指明了小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里,学生是“主人”、要“自主”、要“主动”…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怎么教?笔者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合昼夜。”转眼之间,到2012年,我从教已有五十年了。我的工作经历简单,总共只待过三个地方:在一所小学教了十年语文(不过碰上“文化大革命”,停了好几年课),后来就当区、市语文教研员。我教过的小学生,如今也两鬓斑白。每当师生聚会,就会有人说起是我帮他们打下了写字、作文的基础,让他们度过了快乐的小学时光。每闻此言,总觉汗颜。因为那时我太年轻,自己也没有弄明白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要是时光能够倒流,让我能重返当年的讲台,一定会做得更好一点。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面是受到的批评最多、最强烈,一面总是充当着改革的先锋,语文教师既要在“应试”中拼杀,又得不断接受改革的“冲击”,这就难免使其陷入迷茫,“这语文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慨叹,这就是迷茫的集中体现,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不断地在迷茫中寻找出路,有一种“问读”式教学(姑且如此称谓),或许就是大家“寻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郑百苗 《云南教育》2007,(9S):10-12
2006年1月杨再隋先生发表他的学术报告《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总结了语文课堂里出现的虚、闹、杂、碎、偏等问题,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同时质疑:语文课该怎么样?语文课该怎么教?基于这样的理性审视,杨教授提出语文回归——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即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日趋频繁,给沉闷已久的语文课章注入了新活力。在活动中,笔者思考颇多:语文课该怎样教,语文课堂的常态应该是怎样的。新课程理念淡化“教”,强化“学”,倡导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实现“同到语文”的课掌本色。到底怎样上教学才能实现同归课堂本色呢?  相似文献   

14.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要还原语文本色。其中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分别是: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字简直难以认读” ,“学生的书写问题严重”,“标点混乱,不规范”,“语句不通”,这是很多阅卷老师的感叹。“现在的语文真的是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这是更多语文老师的心声。这些话明显透出对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隐忧。这就回到了笔者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农村语文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闲惑所在.这牵涉到语文教学的目标、特点、效率以及教学走向。本文重点谈一谈小学语文“不教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弄清楚“不教什么”,语文教学才会有效乃至高效。那么,什么内容不需要教呢?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人们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刻不容缓。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因素包括教师的主导因素、学生的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方面。要提升小学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就是要从提高教师“教”的策略、提升学生“学”的策略、环境因素的改进切入,为教与学构建个性化桥梁,以期对提升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崔峦老师指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回归语文本色的朴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新课改中我们学校也在推行“参与式”教学,我们有幸听了二十多节“参与式”教学的公开课,感受很深,体会颇多,就此谈谈我们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拒绝无谓的玄乎 潘文彬:时常听到一些老师慨叹:“语文到底怎样了?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的确,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可谓学说繁多,流派纷呈,让人应接不暇;语文课堂可谓花样百出,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20.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曾在《呼唤本色语文》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作了准确、精辟的分析。概括出“虚、闹、杂、偏”四个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本色语文教学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