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引资动机、外资特征与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求极度压缩过程并迅速显示结果的引资动机导致中国高技术产业FDI的质量普遍偏低.本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生产率模型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内资和外资部门的创新效率及拆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得到:我国内资部门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较低.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不同质量特征的FDI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的影响得到:低技术数量扩张特征的FDI,通过模仿与竞争渠道对内资部门的长期技术进步效率增长率显著负向影响;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特征的FDI,无论通过人力资本流动、还是R&D投入的渠道对内资部门长、短期自主创新效率均不产生显著影响;显著正向影响内资部门长期技术进步效率变化的是内资部门的人力资本水平、金融支持水平和行业的出口导向、创新特征.因此,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的根本途径是强化内资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开发和完善自主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祝影  孙锐  翟峰 《科研管理》2016,37(12):28-36
本文突破外资研发投入直接影响自主创新产出的研究范式,提出外资研发投入直接影响内资创新投入而间接影响内资创新产出的外资研发溢出路径,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阶段模型及其联合分析的理论框架,从资本和劳动两种创新要素的维度,考察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差异。基于中国11个高技术产业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外资研发对自主创新既有抑制作用又有促进作用,外资研发资本投入会抑制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外资研发劳动投入会促进内资企业的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国省际2003~2008年内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转移、消化吸收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从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两种不同的技术转移渠道考察,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引进一方面对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提升了研发经费投入对产品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国内技术购买对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消化吸收投入对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产品创新绩效贡献明显。进一步讨论,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要注重消化吸收投入,提升技术吸收学习能力;要进一步繁荣国内技术交易市场,为中国内资高技术产业实施国内技术购买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4.
本文突破外资研发投入直接影响自主创新产出的研究范式,提出外资研发投入直接影响内资创新投入而间接影响内资创新产出的外资研发溢出路径,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阶段模型及其联合分析的理论框架,从资本和劳动两种创新要素的维度,考察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差异。基于中国11个高技术产业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外资研发对自主创新既有抑制作用又有促进作用,外资研发资本投入会抑制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外资研发劳动投入会促进内资企业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5.
构建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中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1996—2007年间外资技术来源的渠道与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的高技术产业整体、内资的创新效率及拆分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技术来源渠道短期溢出主要作用于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率变化分解出的技术进步,对内资的影响长期逐渐显现。外资主要通过设置本土化的研发机构实现其对高技术产业的短期技术溢出,且其正向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甚至转为负向,FDI购买国内企业技术对技术进步的长期正向效应显著。加入国别属性后,短期内FDI分别通过设立RD研发机构和购买国内技术产生对内资部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正向和负向溢出,长期则依靠国内技术购买和国外技术引进实现对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的正向溢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技术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科研创新投入、生产率与其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境内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研发投入转化为出口竞争力的效率明显高于内资企业;私营企业研发投入转化为出口竞争力的效率又高于国有企业.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和私营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出口竞争力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生产率水平越高出口竞争力反而越低;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越高其出口竞争力越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首先评估自贸试验区对政府和企业在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然后考察自贸试验区通过哪些路径影响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结果发现:(1)自贸试验区显著促进了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但未能有效刺激企业对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2)自贸试验区对政府在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仅在东部地区显著存在,而在中西部地区不明显;(3)自贸试验区显著促进了政府研发投入从非自贸试验区省份向自贸试验区省份转移,未能促进政府研发投入从非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4)自贸试验区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政府研发投入从非自贸试验区省份转向自贸试验区省份,但这一效应在中西部地区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系统对FDI进入及溢出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本文运用2000-2006年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若干因子对于FDI资本投入和创新投入的吸引及影响,并分析了FDI对内资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创新绩效的溢出作用。结论表明区域创新系统若干因子对跨国公司FDI资本投入及创新投入有正向影响,来自西方国家的资本投入比较于来自港澳的资本投入对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溢出效应短期内为负,而以西方跨国公司科技研发投入为主的FDI创新投入对内资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苏世彬  陈月勤 《科研管理》2006,41(1):130-141
本文采集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R&D投入、FDI流入及其交互作用为中介变量探索专利行政执法与专利申请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R&D投入、FDI流入在专利行政执法正向影响专利申请量中具有中介作用(2)专利行政执法通过FDI流入正向影响专利申请量效应小于专利行政执法通过R&D投入正向影响专利申请量;(3)R&D投入与FDI流入的交互作用在专利行政执法负向影响专利申请量中具有中介作用。以上结果不仅完善现有专利行政执法研究,还佐证和丰富现有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理论文献,从而为国家更好地制定专利行政执法政策以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创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Coe-Helpman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将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等5条渠道的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均纳入该模型,用动态GMM检验各渠道技术溢出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性来看,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技术的循环累积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比国内研发资本更好地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没有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他渠道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中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计算研发投入强度的营业收入中包含不属于营业收入范畴的项目,如税金及附加、坏账损失等,致使企业的营业收入被高估,进而导致研发投入强度被低估,不能反映企业研发投入的真实水平。为探究我国企业实际的研发投入强度究竟有多高,提出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以弥补现行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分析、数据测算与实证检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11.01%,显著高于同期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平均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平均高出0.33个百分点,如果以2018年数据计算则平均高出0.48个百分点;(2)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与名义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税金及附加和坏账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以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上升而上升;(3)如果以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标准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16—2018年在我国全部上市企业中,平均每年可增加1.14%(20家)的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14.
宛群超  袁凌 《科研管理》2021,42(12):80-87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从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角度分析湖南省科技统计面板数据与以RD投入为代表的科技投入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地区生产总值(GDP)和RD项目金额与其RD投入关系密切,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RD投入的相关性最高,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单向的作用关系,具体表现为GDP增长刺激RD投入增加,RD投入增加则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和专利成果的产出。通过分析认为,湖南省要增加RD投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稳定经济稳增长,提高RD投入的转化水平,并合理搭配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16.
使用面板数据计量方法,研究人力资本和R&D对外资技术溢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内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研发能力是企业吸收外国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而内资企业人力资本水平与外资企业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吸收外资的技术溢出。因此,应加大和优化人力资本、R&D投资和吸引外资策略,增强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朱琪  关希如 《科研管理》2019,40(8):253-262
高管团队薪酬激励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本文以企业高管团队薪酬激励政策与创新研发投入行为的关系为切入点,选取A股2009-2013年3862家上市公司作为观测样本,运用倾向得分法(PSM)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综合采用多种匹配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薪酬水平差距的提高并不能提高创新研发投入,但是股权激励却能对创新研发投入有显著正相关影响。(2)主板中股权激励对创新研发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薪酬水平差距在主板和创业板中都没有显著效果。(3)所有制性质对薪酬水平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但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变量与创新研发投入有显著正相关关系。(4)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实施股权政策显著增加了企业创新研发投入,而薪酬水平差距则没有显著效果。(5)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较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对创新研发投入有显著正向效果。稳健性检验证实结论是可靠的。最后提出了高管团队薪酬激励创新投资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Guo Bin 《Research Policy》2008,37(2):194-209
Through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 of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ver the period of 1996-200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irect and interactive contributions of four technology acquisition channels to industry performance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These channels include in-house R&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We have found evidence of an important role of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in shaping and improving industry performance in China, which has been neglected by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concerned with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both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in-house R&D and inter-industry R&D spillover share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in shap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industry, and that in-house R&D relates to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as a complement for labour productivity. Finally, on the mixed results among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mmonly followed strategy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government regulations, will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ouse R&D and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大区域增长的技术进步方向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嵬  王铮 《科研管理》2003,24(6):132-137
技术进步推动了空间分工聚集和区域专业化。本文通过建立专业化指数,聚集指数结合Lyons,Matraves,Moffatt模型,计算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专业化水平及其技术进步意义,以此作为认识我国各区域为了发展经济需要选择的技术进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