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众所周知,数学家华罗庚的治学方法是“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目的,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科学知识详加分析、考虑,而后对内容增添注解,补充认识,书便“由薄到厚”。接着再把学过的内容融会贯通,提炼精要,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练的内容,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而如果就阅读和写作而言,往往是先把厚书读薄,再把读薄的书变厚,即“先读薄,再读厚”。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必须精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为此,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信息的层次性;借助直观事物,用具体解读抽象;变换表达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书由薄到厚,再化厚为薄。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必须精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为此,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信息的层次性;借助直观事物,用具体解读抽象;变换表达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书由薄到厚,再化厚为薄。  相似文献   

4.
华罗庚说,我们的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首先是“由薄到厚”.比如学一本书,每个生字  相似文献   

5.
<正>华罗庚曾说,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话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一本书“读薄”与“读厚”,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读薄”与“读厚”,则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读书之要。所谓“读薄”,即偏重于对全书进行“蒸馏”“萃取”,梳理其结构框架,概括其核心内容,总结其精要部分,这是由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过程。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正是研读诗三百后,将整部《诗经》读薄到三个字。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薄校长姓“薄”,却很“厚”。而我却说: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薄”,所以一直追求着“厚”。自然质朴、平静和谐,是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也是我永远的教育追求。24年的教育生涯,我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充实,不断丰盈着单薄的灵魂,储备着丰厚的能量,在薄与厚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空间形容词"宽、窄"不仅有维度义,而且有面积义。面积义表示事物展开或覆盖的空间,是维度义转化而来的,具有"方位性、方向性、延伸性"等语义特征。与面积义"宽、窄"搭配的事物通常具有二维表面。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材时,要做到先“厚”后“薄”,“厚”是溯源、厘清对象的来龙去脉,“薄”是提炼,是画龙点睛之笔,二者相辅相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助于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增强其独立思考的意识,锻炼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实在是非常精辟的见解。过程的第一部份是“由薄到厚”,说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你看,学生在中学里读完  相似文献   

10.
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薄→厚→薄,体现了读书的三个段及其转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薄——厚——薄”,这是华罗庚学习数学的宝贵经验.他特别强调“由厚到薄”的消化、提炼过程,他说:“必须把学过的东西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高三学生复习语文时,几乎人人手头都有一本像砖头一样厚的资料。如何用好资料,是广大考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决定语文复习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对复习资料必须“化厚为薄,由薄而厚”。怎样“化厚为薄”,即把厚厚的资料读薄呢?就是要对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和个性  相似文献   

13.
数学大师华罗庚曾说过,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其一是由薄到厚,其二是由厚到薄.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看做由薄到厚的过程,而对单元的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即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以便在头脑中形成思想、观点和方法——“薄”,这些“薄”的东西才是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让学生头脑中留住的东西.王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主线展开,立意深远、结构新颖、以点带面、层层递进、融会贯通,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其中,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很好地形成本单元的“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由于历史教科书的语言高度凝练、言简意赅,在新授课阶段历史教师必须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补充,以使历史课堂生动风趣且充实饱满,是为“由薄到厚”;复习阶段时教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是为“由厚到薄”。但是增加历史的“厚度”,对课本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补充总要有依据。巧妙利用课本或历史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拓展补充,不失为增加历史“厚度”的好办法。下面我就以《中国历史》(人教版)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宁夏教育》2008,(4):80-80
从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要重视“厚——薄——厚”的学习策略培养。第一个“厚”指各学科的基本概念要掌握得扎实。从“厚”转入“薄”是指要使学生善于把知识结构化.即使得认知结构的概括化程度高、可利用度大。根据学科知识内容可以采用梯级结构,也可以采用网络结构,也可以把两种结构混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厚与薄读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眼界就会越来越阔,知识就会越来越丰,积累就会越来越富,于是书便越读越“厚”了———原来这“厚”是指装在脑子里的聪明才智。另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理解就会越来越深,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于是书便越读越“薄”了———原来这“薄”是指书提供给我们的营养变成的知识才干,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多读细读,由厚到薄;然后总领全书,由薄到厚。”金玉良言!博与专读书要“博”。鲁迅说:“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博”方能开阔视…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读书的过程,就是将书由“薄”读到“厚”,再由“厚”读到“薄”的过程。善于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就是将各知识点纵横联系,找出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在解题中加以应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试题容量较大的高考竞争中更能发挥作用。做到了一点,也就是完成了把书由“厚”读到“薄”的过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方法的妙处。下面通过在有机化学总复习中总结的经验规律及其应用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薄→厚→薄,体现了读书的三个阶段及其转化特点。 一、概读——“薄” 概读就是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把书的内容概略的读一读。概读有利于掌握学习材料,有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的基本内容和脉络。翻看了日录,就了解了内容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  相似文献   

19.
华罗庚先生倡导学习应是“由薄到厚再到薄”的过程,他指出:“咀嚼、消化、理解、融会贯通了,就会‘由厚到薄”’.可以说:“由厚到薄”的过程是一个“精雕细琢、融会贯通、厚积薄发”的过程,通过雕琢,发现知识的本质特征,按着确定又多样的观点、思想、策略等线索,把各个局部的、零散的知识点合理有序的串珠成线、聚沙成塔,使得它们之间的串用、活用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求得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0.
朱瑛  史剑波 《辽宁教育》2010,(1):110-112
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认为,我们教师解读教材,也应该如此,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内,走进教材,你才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唯有出乎其外,跳出教材,你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入乎其内”,是要把教材读“厚”;出乎其外,是要把教材读“薄”。读“厚”是为了深入,读“薄”是为了浅出,“厚”是为“薄”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