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佳 《青年记者》2020,(11):75-76
传播仪式观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张婧 《青年记者》2017,(32):79-80
传播仪式观理论 詹姆斯·凯瑞是20世纪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传播仪式观理论的提出,为美国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他认为传播更多的是一种仪式,而不是传递或运输.①自此,传播仪式观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与传播传递观简单描述为对信息的传递和运输不同,相比之下,凯瑞的仪式观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② “窦”式《圆桌派》的移植与创新 《圆桌派》由优酷视频推出、窦文涛主持.嘉宾构成从“锵锵三人”变成了圆桌席上的四人,同样针对热点话题进行聊天式品谈.  相似文献   

3.
肖潇 《传媒》2015,(4):37-39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作为电视节目,应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传递过程,更需要文化来支撑,而这种传播就是“仪式观”.另外,电视已是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更需要走出去,电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运作结合起来,这将是未来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他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书中提到"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为文化世界"。[1]引发了笔者如何在传统媒体上向台湾听众传播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在节目中促进台湾同胞的文化接受和认同,如何燃起新时代台湾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共同打造中国梦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5.
朱杰 《当代传播》2007,(2):18-19
本文通过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描述以及詹姆斯·w·凯瑞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区分了传播传递观与传播仪式观在目的性意义上的不同和分野,并进一步探讨了仪式传播观在传播学学理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逻辑学中“证伪”理论分析新闻报道中的问题。文章认为,新闻报道不是“证实”的艺术,而是“发现”的艺术。记者应为报道对象规定“可证伪性;”“证伪”只是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追求新闻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张平  金宏奎 《东南传播》2011,(10):64-65
对于传播人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即“传递观”和“仪式观”,前者强调的是信息在空间上的扩展,后者强调的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传递观”一直是研究传播学的主流观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的“仪式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就是...  相似文献   

8.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李昌 《新闻界》2012,(13):12-15
传播仪式观超越了传播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思想,从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到通过传播共享相同的文化仪式。传播仪式观启发我们,新闻报道在完成信息传递的同时应该放大人性、文化的因素,营造一个合理的、正直的、温暖人心的仪式。  相似文献   

10.
张萱 《当代传播》2011,(6):43-46
本文以“媒介议题建构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2010年8月爆发的“圣元”奶粉危机事件媒介传播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发现在这场奶粉危机事件媒介报道中,置身于网络媒体信息环境中,传统媒介新闻报道中的新闻来源、新闻报道框架和社会效能三者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新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郭讲用 《当代传播》2011,(4):45-47,50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纯粹性差异观照我国端午节传播由于泛政治等因素而导致的“仪式空壳”问题,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组织仪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12.
阅读仪式感是“传播仪式”的一个重要表征。传播仪式观是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他认为传播仪式观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指共享信仰的表征。①正如张颐武教授所言,“仪式感一面是一种人在生活中对于价值观的敬畏所造成的庄重,一面是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所展现出的典雅”。②笔者认为,阅读仪式感是在共同的场景中受众与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共享价值和信仰所呈现出的情态和方式,体现了传受双方的共同意识和集体记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受众逐渐向移动客户端转移,参与者在移动阅读中形成碎片化、娱乐化、社交化、浅表化的共享价值观,人神对话、人际交流、文明象征的阅读仪式感日益蜕化,黑格尔将读报行为当作现代人晨间祈祷的代用品的神话意义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16,(34):58-62
一 传播学作为处于“交叉路口”的学科,覆盖的范围非常宽泛,研究者们对传播理论的梳理也体现为不同的方式.比如立足于不同学派和立场的角度,可以把传播理论分为效果研究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多伦多学派等;再比如立足于不同的研究传统,可以分为修辞学传统、符号学传统、现象学传统、控制论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文化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传统等.当然,还可以从“范式”的角度对传播理论的知识增长和革命进行讨论,比如比较流行的经验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和技术主义范式,也可以依托美国学者凯瑞的两种传播观(传递观和仪式观),把传播理论范式概括为“传递范式”和“仪式范式(文化范式)”两种.  相似文献   

14.
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用仪式化的隐喻建构文化层面的传播观念,为当时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传播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他所提出的仪式观和传递观分别指向传播学的文化科学和效果研究两种传播学范式,我们可以借助天主教及新教教义进一步认识这两种范式。基于涂尔干、芒福德对宗教原始形态的分析,凯瑞借助“仪式”这一宗教概念抵达传播的文化路径,具体即通过仪式的核心概念——“秩序”来生成精神价值,铺设意义系统,构建现实结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分析交互式新闻游戏对传统新闻带来的三方面变革,即受众感知的重构、新闻叙事角度的重构以及新闻报道逻辑的重构.文章认为,游戏和新闻的结合点是交互与互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游戏可以在时效性较弱的社会问题报道上进一步拓展报道主题,同时可以将VR技术引入新闻游戏的制作中,为用户创造更真实的“浸入式”体验.  相似文献   

16.
“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是穆青于六十年代初在新闻刊物上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发表的。它指的不是某一类报道,而是所有的新闻作品。进入八十年代后,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穆青在新闻采写理论中的这一创见,推动了全国新闻写作的改革,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新风。他以自己的作品标新领先,催生出一篇篇佳作。  相似文献   

17.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作者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共享文化的过程,强调时间上的维系和延续,其重视的是参与者(受众)参与之后在描述和强化其世界观时所扮演的角色,将传播学研究重新归入了文化研究范畴。在凯瑞看来,学界对于传播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着重强调控制观的偏差,当下传播学研究同样也尚未摆脱这样的质疑,结合新的传播语境,重新审视传播的仪式观,对开阔传播学的研究路径会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詹姆斯·W·凯瑞对传播仪式观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传递观并不陌生,这似乎是美国文化中主要的传播概念及线索。对传播一词的正本清源,使传播的仪式观出现在文化研究的视野里。凯瑞这样论述:"传播仪式的观点的交流,而不是消息在空气中扩散,实际上是说维护社会;也不是表达的是不分享信息的行动,其实是分享信念的表示。""起源和传播的最高水平,而不是传递情报,但保持有序,构建有意义,可用于控制和包含文化世界的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媒介事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得以展现。媒介仪式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关注度高,因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来说是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从媒介仪式角度分析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媒介呈现,从中探析媒介仪式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20.
吴雯 《新闻窗》2012,(3):53-54
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讯息”印证了网络时代的本质,在虚拟网络中传播的“讯息”并不是媒介想要传递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诚然,不断出现的新媒介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经预言“技术将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