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市场换技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吸引外资、获取技术时所一直遵循的一个思路,但对其的政策效果学界一直存有分歧。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与分析现实案例,得出只有将本土潜在的巨大的市场规模内生于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中,在有效的契约合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学习、共同研制、全程参与等内生性合作,才能切实形成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为我国新时期继续贯彻以市场换技术战略赋予了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2.
企业成于技术,兴于市场。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财富创造和积累的主要方式。拥有优质技术资源与技术秉性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优势明显。从技术对企业、社会、国家和人类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分析出发,重点探讨了技术优先型企业的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技术优先型企业的创新范式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市场换技术"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从行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两个视角构建了"市场换技术"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模型,并以装备制造业1997—2006年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市场换技术"政策增加了外商市场占有率,并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但却抑制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说明"市场换技术"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薛捷 《科研管理》2019,40(3):10-20
为厘清技术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基于技术和市场领域中探索与利用的组合分别探讨了单一探索、单一利用、技术双元、市场双元、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六种可能的双元性组合策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低端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影响。通过对佛山地区364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技术利用×市场利用”组合的单一利用策略和基于“技术探索×市场利用”组合的技术开发策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低端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基于“技术利用×市场探索”组合的市场开发策略和基于“技术探索×市场探索”组合的单一探索策略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锴  朱雪忠 《科学学研究》2020,38(9):1686-1697
技术转移平台企业在平衡社会和商业利益中存在服务创新的困境,现有理论对其缺乏解释。本文基于制度理论的混合组织视角,梳理典型平台企业服务产品和模式的研发案例,挖掘服务创新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平台企业通过组织身份工作应对制度复杂性并促进制度变革,解释了创新过程中组织身份工作的内容和策略,以及平台企业利用身份与制度建构的三种关系模式。研究将组织身份与制度环境、制度化结果前后连接,揭示了平台企业在共存而差异的逻辑中完成产品和模式创新的完整路径。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指导科技服务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服务升级,引导企业从战略、组织模式等方面寻求突破,以平衡科技服务公益性和营利性的逻辑冲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术逻辑导向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在技术逻辑导向下新创企业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新创企业的发展阶段,实证研究了技术逻辑导向、创新行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技术逻辑导向下新创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组织制度创新行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耦合形式不同;在创建阶段,新创企业会仅采取技术创新行为;在生存阶段,新创企业会同时采取技术创新行为与组织制度创新行为,但会以组织制度创新为主而技术创新为辅;在成长阶段,新创企业也会同时采取两种创新行为,但此时会以技术创新为主而以组织制度创新为辅;采取技术逻辑导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新创企业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以吸引外商投资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向我国转让先进技术。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出让了市场,但究竟换到了多少技术?换到的技术的经济效益如何?根据相关数据建立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换技术”的模型。模型表明: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出让市场确实换到了技术,但换到的技术经济效益不高;在西部地区市场换技术的效果不明显。最后得出结论:市场换技术的效用并不高,我国在不同地区应探索不同的提高技术进步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海兵  杨磊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96-1107
后发企业高效追赶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演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1987-2018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试图从“创新战略--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能力”整合性研究视角探讨后发企业实现高效追赶的微观机制,刻画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轨迹。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距离、技术效率、技术储备三个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维度进行测度;第二,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市场利用性--市场利用和技术利用—高市场探索性、低技术利用性—高市场探索性、高技术利用性—市场探索和技术探索”的演化过程,创新范式经历了 “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演化过程;第三,探索性尝试从知识生态的视角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即知识循环机制、知识演化机制、耗散结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9.
郭京京 《科研管理》2014,35(11):35-43
通过四家产业集群企业的案例研究,本文考察了技术学习惯例在外部知识获取策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学习惯例强度在深度优先的外部知识获取策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制中起中介作用,技术学习惯例多样性在广度优先的外部知识获取策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制中起中介作用。论文工作深化了对产业集群企业内部技术学习行为和创新过程的理解,拓展了组织惯例领域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内外资企业技术非对称竞争中内资企业的发展壮大为背景,提出技术低端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选择机制,部分避免竞争中的技术劣势,分析并用彩电业的调查材料验证这种市场机制。低端企业的横向差异化产品选择降低了产品的同质性,提高了产品在细分市场上的市场垄断能力。横向差异化的产品选择还解决了经济学上技术低端企业技术纵向跟进不是最佳选择策略的难题,为技术低端企业的相对技术进步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1.
针对竞争对手组建竞合战略关系的重要动机——学习伙伴的核心知识,探讨了竞合成员对学习策略的选择机制.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构建了竞合关系中成员对探索式学习和挖掘式学习两种学习策略选择偏好的理论假设,并借助115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竞合策略对挖掘式学习策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控制机制完备程度对竞合策略与探索式学习策略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投入资源相似程度对竞合策略与挖掘式学习策略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铁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新技术合法化的过程,成功的高铁技术创新模式是我国实现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典型范式,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对我国其他技术赶超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分析的视角,在引入技术合法性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和新制度理论,梳理了1949年至2015年700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并采用纳入政策维度的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P-TRM),探索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政策对高铁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市场的作用机制;结合我国高铁从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分析我国高铁技术创新的合法化机制,探索我国政府主导的高铁技术创新的制度逻辑与变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铁所取得的成就与强大的国家能力和政府主导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战略部署作用,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导向关系,推动重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双元性对后发企业追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次序双元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机制仍不清楚。慈星1988~2018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可根据行业技术变革性质开展不同的组织学习,技术范式发生转变的根本性变革期以探索性学习为主导,可由独立的自治机构负责,技术范式趋于稳定的收敛性变革期则以利用性为主导,可在主流机构内完成,同时随着追赶技术难度的增加,企业研发团队由轻量级升级为重量级。技术变革性质、组织学习类型与企业内部要素三者之间的动态匹配,使后发企业有节奏地在探索与利用之间进行转换,形成了次序双元,进而实现了对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追赶。本文研究结论对技术追赶和双元学习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企业资源观视角,本研究构建了技术能力和东道国市场经验影响企业国际许可中使用排他性策略的模型。以2002年至2011年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许可备案数据中收集到的529份境外企业对中国企业进行专利许可合同为样本,检验了许可企业的技术能力构成对其采取排他性许可的倾向的影响,以及东道国市场经验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技术能力越强,在国际许可中采取排他性许可的倾向越低;企业技术深度越大,在国际许可中采取排他性许可的倾向越低;东道国市场经验越丰富,企业技术能力与采取排他性许可的倾向间的负向关系越强;东道国市场经验越丰富,企业技术广度与采取排他性许可的倾向间的负向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15.
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演化过程,认为在创新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整合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能力集成机制、耦合机制、竞合机制等六种机制是企业生存与进化的根基。深入探究在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资源整合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推动基础组织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集成机制推动协调控制能力的提升,耦合机制和竞合机制推动协同进化能力的提升。最后以阿里巴巴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证分析,验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间关系,包括:合作、竞争及竞合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竞合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究了政治关联在该过程中的权变机制。研究发现:(1)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合作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部门间竞争对创新绩效具有负向的减弱作用;(3)部门间的竞合关系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4)政治关联负向调节合作与竞合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而政治关联在竞争与创新绩效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知识生产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分别要求以学术为本与适应社会需要。随着大学内外部制度环境变化,知识生产的契约关系及大学学术观内涵的改变,使大学知识生产传统的学术逻辑亦发生改变,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既有二元对立也有交叉融合,且二者在持续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要在回应学术逻辑的基础上兼顾市场逻辑,"学术性企业"将成为除传统大学类型之外大学发展的新向度;形成连续一体化的多维度制度安排,大学将与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等主体构成"四重螺旋"创新体系的知识生产新范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竞合理论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整合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产业集群能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根据竞合理论剖析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内在机制,进而对集群企业技术能力中的整合对象、整合主体、整合媒介、整合动力与整合绩效等整合过程中的要素进行分析,建立了在竞合理论基础上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整合机理模型,为提升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提供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9.
要得到“以市场换技术”这一命题的正确解,必须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分别求解。目标解是“能以技术换市场”或“市场与技术的互换”。“以市场换技术”的方法并未错,错的是有人将该方法用错了。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转型经济情境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备受关注却众说不一。对此,本文从制度逻辑理论视角出发,以我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典型产业--汽车产业的实践为例,通过对主要的乘用车生产企业行为特征及其与政府、消费者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识别政府驱动逻辑与市场逻辑的演化、动态关系模式及关系机制。研究发现,在转型经济情境下,政府驱动逻辑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市场逻辑的影响力则逐渐增强。同时,此双重制度逻辑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兼容性向竞争性的变革,关系的复杂程度亦不断加深。而这一变革过程是二者相互博弈而不断形成新态势的过程,其博弈机制在于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