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泛在学习是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一种学习形式,泛在学习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学习者个体的自由发展,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泛在学习的视域下,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在教育内容、价值取向和教育方式方面发生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泛在学习环境中有效的自由发展,实现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2.
应然的泛在学习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泛在学习技术缘于学习型社会普适计算环境下人类对于学习自由的追求,是未来学习技术发展的目标,也是一个尚未清晰界定的概念,因此对其从本质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维度进行应然分析有助于厘清概念边界,为当前泛在学习技术的发展明确方向.泛在学习技术的应然状态从本质上看,应是支持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任何终端对感兴趣的任何内容以自然交互方式进行学习的技术,具有技术性、学习性、泛在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方法上看,对其研究有三条不同的切入路径;从价值来看,泛在学习技术有利于教育信息生态的建立、人和技术异化的克服、学习者中心地位的确立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泛在学习方式日益广泛。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运用实证调研的方法,以量化的方式,分别得出了四类因素对学习成效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以及综合影响的比例及标准化路径系数。研究表明:泛在学习行为对学习成效的直接影响最大,泛在学习环境和心理特点次之;泛在学习环境对学习成效间接影响最大,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次之;综合来看,泛在学习环境、心理特点、泛在学习行为、个体特征对学习成效的综合影响力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4.
随着3G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快速发展,泛在技术开始出现在多种教育场景中。然而目前国内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技术支持、环境构建、资源服务设计以及标准规范等问题,对泛在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太突出。深化泛在技术的具体教学应用和实践,对泛在学习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并向教育应用纵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泛在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与传统教学环境存在着内在属性的差异,需要教育实践者亲身体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62名研究生,从体验的视角,在无线网络和笔记本电脑终端构建的学习环境中,探究泛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教学交互、课堂参与以及教师角色。研究发现:在泛在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以问题为中心,选择自主探究和学习共同体协作为主的方式,进行以人为本的多维互动,其整体参与度呈现多波峰的波浪式变化规律,而个体则以显性参与为主,参与体验的终端数对学生的深层参与影响较大。同时,泛在技术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了教师作用,教师转变为集教学组织、引导、帮助和评价于一身的多元角色。但是为了形成平等、互助、协商的学习氛围,教师需适度参与学习者互动。  相似文献   

5.
远程开放教育依附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演变、进化,伴随网络和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开放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模式、过程呈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也呈现出移动化、泛在化的特点。针对电大系统开放教育这一成人学习形式,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基于课堂情景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等三方面具体讨论其学习方式的泛在性,并对其泛在性程度进行系统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个性化学习理论的梳理,强调个体的认知结构是以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为本性。阐述电子书包技术的发展与教学应用,凸显其主要特征在于泛在性和个性化,挖掘电子书包技术关键要素促进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利用电子书包新媒体技术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情境提供支持和服务,建构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型,推动学习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教学应用,使虚拟教学环境和物理环境无缝融合,推动了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发展和创新。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改变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泛在学习创新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凸显了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愉悦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蜂窝技术与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泛在学习设备与软件的不断更新,泛在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不自觉的学习方式,泛在学习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它使人们的学习更加便利。本文探讨了泛在学习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了网络技术的新发展、移动智能手机设备及软件的更新等泛在学习的关键支持技术,提出了泛在学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豪  孙健  卞云松 《亚太教育》2019,(12):144-145
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情现状及学生个体差异性,以3D建模与打印技术课程为实践研究对象,建设了可控的小规模在线开放网络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通过教与学的实践,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促进了高职教师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了学生泛在学习、教师泛在教学,教与学和谐发展,有利于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相似文献   

10.
泛在学习为大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广阔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是泛在英语学习环境建设的重点.立足泛在学习环境,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者需求为导向,有效地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大数据等技术,探索大学英语学习资源供给的内容和方式,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用户的网上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Web2.0时代的数字化学习方式体现为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开放性、自由平等和协同共享。天津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构建出一个开放、自由、平等、分享的平台环境,给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辅助手段,使其乐干学习、主动分享,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整体论是一种关注整体的哲学思想,它既强调整体的“相互关联”,又关注个体的自由和“灵性”。整体论对当今教师学习与发展的启示是:从“人”的发展看,教师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有情感与态度的学习与发展;从专业的形成和发展看,教师学习是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的整体的、连续的过程;从人的社会学习情境看,教师学习与个人发展、学生发展、同事发展、学校改进以及社区(社会)发展等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难以呈现线性的演化,纵观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和应用都呈现出周期循环现象。当前移动学习也正步入周期循环的平台期,从技术发展周期的视角审视移动学习有利于我们更合理地看待移动学习,以促进移动学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在于能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基于学习共同体这一组织形式,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意识以及技术整合策略有助于其信息技术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何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工作,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教师传统的知识领域是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新时期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此形成21世纪教师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个性是马克思用来表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和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概念。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统一性,以个性自由为前提的人的自由发展是实现自由个性的基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最切近的基础,自由个性是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达到的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类才能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也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多媒体技术日益成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能增加对于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将英语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资源给孩子们,不能滥用,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学。  相似文献   

18.
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的自由,建立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的主旨,自由则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和奋斗的伟大事业.马克思的自由观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重要思想,马克思通过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的自由思想,并在扬弃传统的抽象自由观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个人自由到社会自由的自由思想,从而揭示了人类自由观所包涵的全新而又丰富的价值论意蕴.  相似文献   

19.
席勒思想的核心是对人"自由"问题的探讨,而"自由"与人的幸福密切相关。为了加深对席勒思想的认识,本论文拟从探究席勒思想诞生的文化土壤及对西方幸福观溯源梳理的基础上,深入论述席勒人性完善与自由和谐的幸福观,以此彰显席勒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和谐发展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所谓大学生学习自由限度就是指大学通过一定的限制帮助学生实现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是一种在教师帮助下自愿、自觉和自我指导的学习状态或权利。大学生学习自由何以有限度?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活动本身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受到学习自由的主体一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制约。对此提出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学习自由的四个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