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省温州市基于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推进未来教育视野下的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一是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整体设计乡村学校“12345”变革机制;二是把握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从理念、资源、结构、空间等方面系统推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三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和初心,以项目化学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学习作为学校的育人方式之一,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及其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一直都备受关注。为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建设,实现跨学科课程从区域到学校的落地,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以及区域发展需要,构建了区域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四为”协同推进思路;提炼了丰台区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的四个内涵特征:引领性、地域性、实践性、优质性;探索了区域推进跨学科课程的三个实施策略:标准引领、构建评价系统,研究引领、提供工具支架,示范引领、共育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3.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现代学校的应有之义.本文提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在实践中探索出区域推进学校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与途径,在共同体建设中使学校相互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4.
培育生态文明素养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有助于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传统学校的学习空间格局难以支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上海市E中学依托区域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以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为特色办学目标,探索重构基于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学习空间布局。指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学习空间重构路径包括:打造三个生态圈的学习空间结构,建立学习空间与自然世界的深度连接;注重生态科技校园学习空间重构;依托生态学习空间,推进课程与教学的协同创新;基于学习空间重构,探索高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通过重构学习空间,整合优质生态资源,推进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变,整体提升了普通高中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5.
过去信息技术教学多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课堂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为基本任务,而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来,核心素养成为新的育人目标。一线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人才的需求。文章梳理了项目式教学、游戏化学习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评价、情境创设”四个方面提出重构课堂的策略,并构建“面向核心素养的课堂重构”策略模型,以其中一次优课《点亮心中的明灯》为例,论述如何运用这样的策略重构课堂,最后运用问卷分析教学中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剖析职教教研员中呈现出的专业教研能力分散、跨界创新意识缺乏、新型专业能力薄弱、信息化教学引领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从意识理念、知识与技能、伦理道德三方面对职教教研员智能教育素养内涵做了全新阐释,并以南京职业教育的基于“AI智能教研系统”的课堂分析循证和基于知识建构的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高阶思维培养为典型案例,提出了以“智慧教研大环境”建设为核心,以“四阶段推进”为实施路径的职教教研员智能教育素养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吴坤明 《江苏教育》2023,(15):43-45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要在行动,重在应用,贵在创新。赋能教育、助力教学、提质管理、增效课堂——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2.0)日益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南京市建邺区基于顶层设计、应用驱动、智能协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全域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助力学校管理提质、教师发展赋能、学生成长增效,着力打造区域教育现代化名区。  相似文献   

8.
职业本科学校应清晰认知自身使命担当,坚持“类型不变、模式不变、定位不变”原则,聚焦稳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职业本科学校基本办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服务区域“、技术学科”形态的科学研究。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办学进路与实践样态为:坚持类型赛道,廓清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产教融合,构建命运共同体;坚持高层次定位,逆向设计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以技术知识为特征,加强本科课程供给;以高阶“双师”为核心,推进教学团队建设;以“技术学科”为基础,赋能人才培养和区域服务;以场域革命为支点,撬动学习革命。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建邺区基于核心素养的区域整体性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当前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建构系统性不足,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知不够,课程建设中的家庭因素关注较少,以成绩为核心的学业评价体制的制约等。南京市建邺区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通过区域推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整体建构研究",实现从区域层面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一是多元分析,形成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二是立足校情与生情,强化课程的落地实施;三是形成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化校本课程;四是以项目研究为引领,加强组织保障;五是注重统筹,优化区校一体课程建设方式;六是多维评价,强化以评促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习环境承载着学习和学习者需求的表达。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在终端用户(学生)和社会利益之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不断平衡。当前以传统学校为代表的学习环境设计忽视终端用户和个体用户的主观需求,过于重视社会效益等客观需求。未来教育的实现和发展需要依托创新型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步。基于智能技术支持,以学习环境重构为引领的学校变革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在学习环境中融入适切性智能技术能够平衡学习环境中的人类需求冲突。智能学习环境的需求平衡模型是智能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两个部分:(1)智能学习环境需求平衡解析模型——解析智能技术与学习环境内需求冲突之间的主体关系;(2)需求平衡关注度计算模型——计算学习环境的需求平衡程度,以及智能技术干预之后的学习环境的平衡结果。虽然该模型尚属于“概念型公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其提出为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设计,以及学习环境中需求冲突的测量和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上海市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行动研究”课题,阐述如何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空间,以适应学校育人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围绕形成一批典型的学习空间重构案例、形成学习空间功能的三个共识、形成学习空间重构的一般范式及策略三个方面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宜昌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语文课程改革的热土,基于既往的课改成果与现实的改革需求,我们必须关照初中语文课程的各个关节,对区域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化设计,整体性推进。本文首先剖析了“语文是什么”,厘清了环境母语教育与学校语文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是梳理“语文教什么”,重构了自成格局的语文课程内容体系;然后是探索“语文怎么教”,提炼了四维互动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最后是评估“语文教得如何”,创新了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和途径。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教—学—评”一致性逐渐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路径支持,为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创新实施提供专业规范,为践行学习中心理念提供策略引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是从核心素养出发,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形成性评价以及学习任务之间的匹配。在设计理路上,关注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形成课堂学习目标,开展促进学习的评价,以评价引领学习任务;在行动逻辑上,以学习逻辑贯穿“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在学习方式上,突出学科实践;在评价行动中,聚焦收集核心素养表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数字学校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重点解决“互联网+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学习环境问题,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文章基于数字学校的建设与实践,通过对数字学校建设需求的分析,以省级大平台建设与应用为重点,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为核心,汇聚教学力量,实现课程同步上线、师生网上学习、名师在线辅导,支持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家长在线课堂等,延续“空中课堂”的服务模式,打破学校封闭办学体系、传统教学结构、固化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弊端,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微专业”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理念指导下,为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探索形成的新型人才培养载体,旨在立足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重构专业课程学习体系,推进专业与产业发展的“耦合”与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微专业”建设前沿进展,提出“微专业”建设的理路和要件,并通过“区块链”微专业建设案例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微专业”建设路径选择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课后服务的开展已成为常态,学校要求教师开设艺术类、实践类、编程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促进Scratch编程学习活动的开展,第一通过学生问卷与教师访谈的形式,分析在区域开展基于智慧课堂的Scratch编程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尝试构建基于智慧课堂的Scratch编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第三以《移动》一课教学为例,阐释Scratch编程学习活动设计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相似文献   

17.
花文 《现代教学》2010,(5):F0003-F0003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以“协同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为办学理念,以“构建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核心,基于网络的,以社会、家庭、学校协作办学为手段的数字化校园”为办学目标,致力于数字化学习建设,努力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确立课程文化核心价值,建设数字化学习课程,培育聪明有情趣之人。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在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制定发布的,对新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文章通过“五体”方式理解新课程理念:“体要”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体悉”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地理课程结构;“体察”基于师生社会生活的地理课程内容;“体悟”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倡导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体探”多元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从教师的教学创新、学生的学习革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等方面,提出新课程逻辑下的教学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及石景山区“打造首都CRD,建设北京新城区”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我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现统领区域教育发展,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倡教育服务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以关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新教育理念统领学校发展,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区把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现代标准化学校达标标准,作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创新发展的重要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推进经历了以国家行政推进为主向以区域推进为主的转变过程,从新世纪开始,素质教育进入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推进深化阶段。当前的区域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对素质教育理解上的偏差;素质教育的推进尚存在巨大的“梯度差距”。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在广大中小学尚未出现实质性突破和转型性变化等诸多现实问题。未来需要从聚焦学校变革,优化推进方式,形成国家、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合力等方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