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高校更名既有积极影响亦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体现在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招收更加充足质量更高的生源,引进优秀的人才助力学校发展;经过不断的发展和积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会得到提升,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学校的知名度会继续提升,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高校的健康良好发展。消极影响体现在高校更名不当造成高校名称辨识度低、高校名称原有品牌效应丧失,不但割裂了校友和母校的情感纽带,影响高校办学资源的获取,而且不利于学校内涵发展,不利于高等教育布局。为规范高校更名,避免高校更名的消极影响,高校和政府都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正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从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到今天的清华大学……可以说,校名的更替,镌刻了一所大学厚重的办学历史与文化传承。然而,当下的许多高校热衷于更名,却多无关历史沿革。近日,更换新校名仅3年的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再次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这已是该校自2002年创办起所用的第三个名称。据媒体报道,曾经三次更名的高校并非只有这一所,两次更名的高校更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校更名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对高校更名问题的研究文献主要关注高校名称及更名现状、更名原因、更名成效和高校名称规范的对策等方面.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深化研究内容、改善研究方法,以继续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悠久历史、文理交融的多学科高等学府,前身为1912年创立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相似文献   

5.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或将更名为旅游大学。不论这则更名消息是否属实,我国不少高校热衷于更名的现象都值得关注与讨论。曾有人做过粗略统计,2004年至今,我国竞有300余所高校更名。  相似文献   

6.
正自2013年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国内又有123所高等院校更名。其中由高职大专更名为普通本科、或中职中专升级为高职专科院校的有43所,新建高职专科院校39所,其他的则因为转设、合并或撤销建制而更名。高校更名潮背后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有名无实"的高校。一些"先天不足,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实力较差"的地方本科、高职专科院校,即使更了名,也可能会在"双选制"(考生  相似文献   

7.
曾几何时,高校更名成为一种时髦,这种现象至今未曾改变。一些高校为了更名而更名,无视大学的内涵建设,造成大学的品牌流失等。高校更名实质上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导致的。本文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高校更名,认为高校更名应回归理性,实现科学更名,规范更名的程序。通过更名,实现大学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大学品牌建设并守护好大学的传统,进而实现高校更名的和谐、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萌  张欣 《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1):84-89
美国的公立高校系统,曾有过3次大规模的更名热潮:20世纪20年代的师范学校更名为教师学院、20世纪50年代教师学院更名为综合性学院和20世纪70年代学院更名为大学.身处其中的密苏里州立大学,其更名历程在美国公立大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剖析密苏里州立大学历史上的4次更名,提出了美国高校更名的五种内生逻辑:学校应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主动选择;摆脱校名混淆的尴尬;学校外延式扩张的推动;学校内涵提升的实至名归以及富有进取心校长的积极决策,以期为理性看待我国高校更名的“热潮”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名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无形资产,具有较大的价值;高校名称的商标注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重要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具备招生资格的69所高校在高校名称商标注册中存在数量少、分布不平衡、类别少、无效商标多等问题。各高校应根据价值认同差异制定商标注册的差别化策略,促进高校名称的管理,开展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管理》2013,(7):2+130
<正>沈阳市实验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沈河区走西路第四小学,1993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2000年成立中学部,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学校,是一所优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7个校区,在校学生近6000千人,教职工500余人。依托九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新闻     
《教育》2006,(17)
校企分离清华大学30多家校办企业更名清华同方,清华紫光……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称。日前,紫光和同方先后更名,去掉了“清华”二字。至此,清华大学控股的30多家企业基本完成了更名的工作。从更深远的层面上说,这为其他高校的校企改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美国高校"更名"现象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海燕  张炜 《江苏高教》2006,(5):146-148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高校“更名热”,一些文章对此进行了批评,并常用麻省理工学院等例子试图说明美国高校对于校名不太在意。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升格、更名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教育发展过程中迟早会出现的普遍现象。而实际上,美国历史上高校更名一度非常盛行,本文就此着重介绍这一“更名”过程并就其原因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成都市青少年宫始建于1958年,当时名称为"成都市少年之家",1983年3月正式更名为青少年宫。全宫占地面积近284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成都市青少年宫由一宫三中心构成,三个中心分别是顺城大街的"成都市青少年培训中心",占地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医学期刊更名现象非常突出.仅从我馆收藏的1 000多种中文医学期刊(含内部期刊)来看,更名者竟达近100种.经分析,中文医学期刊频繁更名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从辅导员的聘任制度出发,根据对14所大学近三年辅导员招聘条件的调查和统计,结合自身的实践,从招聘名称、招聘范围、招聘条件等五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聘任现状进行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特聘教授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40年代,国民政府教育部就特聘过一批有突出成就的教授,不过,这些教授的名称不叫特聘教授,而是部聘教授。研究部聘教授的缘 主其所起过的历史作用,从中吸了有益的成分,对于完善我们特聘教授制度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7.
从1992年3月至2003年2月,全国已有775所高校先后合并组建为314所新的高校(其中普通高校289所,成人高校25所)。有149所新组建的高校启用了新的校名,其中137所新高校的命名采用了“升格”的语用形式,即提升名称的意义等级或扩充名称的意义含量。升格校名占新用校名总数的91.1%。到2003年12月为止,我国大陆1553所高校的校名形成了以下各有命名原型的范畴化类型:(一)“地名 性质类名”型。以这样的方式命名的高校有258所。此类校名采用学科名“零形式”,对其学科、专业没有明确的界说,联想义丰富,有综合性大学的示意,且颇有气势,语符简洁,传播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名是一所学校的招牌,更是大学理念的体现,对一所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近年来中国高校更名现象的反思,对我国大学校名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更名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上海金融学院这是一所具有近60年办学历史、以培养金融与经济管理人才为主的公办行业性普通本科高校,以培养国际金融与外汇管理专业人才见长,被誉为"未来金融家的摇篮"。2000年,学校转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建,以上海市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升本建院,更名为上海金融学院,重点转向发展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校的更名行为缘于对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对优质生源的竞争,然而更名并非没有代价,因此有必要检验、评估更名对高校生源质量的提升作用。以河南省2015—2022年的高考录取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虽然更名的平均政策效应表现为显著提升本科高校的生源质量,但生源质量提升效果的出现具有滞后性,且无法持续稳定存在。与生源省份信息联系越是紧密,该省高校更名对生源质量的影响效果越小。此外,不同类型高校更名对生源质量的影响差异较大。除独立学院更名外,其他类型的更名非但没有提升高校的生源质量,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