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西方自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伴随着科学革命和科技理性的高扬,科技教育渐成大学教育的主体,并呈现出与人文教育对立之势.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重"物质"、轻"文质"的教育发展趋向,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丧失了独有的"自性",面临着空前的困顿和迷失.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涵定义为“核心素养是……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将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养的重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作为教学载体,篇幅短小,具有语言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其育人功能,依托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融合创新,积淀传统文化底蕴,感知、认同并传承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性、本质性、凝练性、时代性四个特性。独特性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指导,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积淀与传承,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意蕴。本质性表现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前提。凝练性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同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中国凝练表述。时代性指网络信息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新空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他一生下来,就落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现实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中华文明的琼浆玉液哺育着他的成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质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传统文化对每个成员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并已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  相似文献   

6.
蒋换 《新疆教育》2012,(22):71-71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积淀出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然而当今社会,“世界的”越来越多,而“民族的”则几乎消弭殆尽,上至成年、下至幼儿,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淡漠,这种现象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祖国下一代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所以,在幼儿教育中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是幼儿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教育自性”乃教育之灵魂与主宰,教育应定位于人性之提升或日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上——围绕真、善、美而展开。此可视为教育之自性。然而在实用主义、科技理性一统天下的当下,教育“自性”日益发生蜕变:民族性的退场、德性教育的弱化、知性的蜕变以及外在诸多于扰教育“自主性”的因素皆对教育构成严峻的挑战。如何回归“真正的教育”,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当是我们反思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实施创新教育的障碍分析之一:文化传统负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活’下来的,延续至今并成为国人言行普遍特征的内容。”①这一定义强调了三点:一是文化传统源于传统文化,并在时间的推移中积淀形成。本文论述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和学说。二是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三是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思想挟持力,至今甚至将来都会起作用。一般说来,文化传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知识经验等基本成份。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处于深层次核心地位,对其它成份起深层制约作用。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中国也不例外。儒家一向视服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在中国特定的大文化环境中深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把“墨”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色彩,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内涵,色彩却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色彩审美观是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作为有着古老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不管历史上有过多少辉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促进文化科技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画艺术在文化心理、艺术观念及风格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大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动中,历史地积淀而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在大文化的视野下有效促进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但中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寻找中国教育的哲学支点和理论生长点。自由、自觉、创新的价值理念将有效支撑中国教育的变革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及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巨大影响。本文拟就此二者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型封建农业文化 ,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 ,推崇德治 ,提倡教化 ,形成了“重教”的传统 ,并由此积淀成中国独特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轻神性重世俗。从孔子开始 ,中国教育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在教育观上 ,他强调“反求诸己”、“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教育学“中国化” 关于教育学“中国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就是教育学“本土化”,过去提“中国化”,观在提“本土化”。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东西。教育“本土化”即指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但是。提“本土化”是否会使教育不仅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而且又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从而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另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3.
注意力这个词本来是心理学词汇,引用到人际关系上,指看待人的辩证法。教育上则体现为师生关系。所谓教师与学生关系,实际上是从属于社会“人际”观的一部分,并且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纲纪”之说乃传统文化及全社会的核心价值,所谓“纲纪”指三纲 (君臣、父子、夫妇 )和六纪 (父、兄、族、舅、师、友 ),已经作为社会铁律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师道尊严”就是这种铁律下的产物,这是今天研究教育的学生观不可忽略之处。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学生 ?本文拟就教师的优先注意力方面提出四个观点。   宽容——教师优先…  相似文献   

14.
一、卓越学校的支柱之一——优秀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积淀形成的学校风范和学校精神,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制度规范和学校传统习惯等等。深入考察不同的名校,无一例外地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鲜明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它们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我,走向卓越。学校文化对学校品牌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学校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许存在着思想优良传统承继的缺失。而传统文化却积淀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经验。要完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应对“儒教”、“家教”、“诗教”和“乐教”传统德育的内容和实现方式进行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一方面流露出较浓厚的“天命”色彩,认为“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另一方面.又认为“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从而积极肯定“人事”,热情歌颂人的主观努力,赞扬建功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这种矛盾建构,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哲学虽有重“天命”、”天理”、“天道”的一面,但同时又主张“权变”,赞颂“人”的崇高.认为“人“才是天地的核心。这种矛盾建构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它统一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  相似文献   

17.
营造适合学前创造教育的精神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爱玲 《幼儿教育》2000,(12):12-13
在物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后,精神环境就成了影响创造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精神环境一般指由人际关系、文化观念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气氛或氛围。这种气氛或氛围决定着人的“自我”能否被发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先天潜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高度凝练和概括了当代中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精神风貌,既为教育实践者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他们的日常言行确立了准则,与此同时也启发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入思考。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出发,继续思考教育家精神这一问题,可以发现精神性是教育家的自性;教育家精神即人格化的教育精神。因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国教育家具有独特的精神品质和追求,具体表现为至诚报国之情、弘道成人之志、必仁且智之心、为师为范之态,它们共同构成以“情志”和“心态”为核心成分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相似文献   

19.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0.
大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动中,历史地积淀而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在大文化的视野下有效促进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但中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寻找中国教育的哲学支点和理论生长点.自由、自觉、创新的价值理念将有效支撑中国教育的变革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