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强 《中小学电教》2009,(12):48-50
一、教材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使沉在水底的小瓶浮起来和使生鸡蛋浮起来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形状、改变重量、在水中加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动手做”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沉和浮》一课教学生认识沉和浮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沉和哪些物体浮,还要求指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浮的物体沉下去,使沉下去的橡皮泥浮起来。我认为这一课是发展学生创造精神的好材料,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维,去创造,要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陈景生 《福建教育》2005,(7A):49-50
在一次全省的科学教学培训活动中,我代表厦门市在现场上了观摩课《鹌鹑蛋浮起来的秘密》(苏教版三下教材)。本节课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特点,受到与会老师的充分肯定。这节课教材意图是让学生探究“水中加盐加大水浮力”的问题。由于学生平时对于“盐水能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现象太熟悉了,学生求知欲不高,学生被迫接受的活动探究徒具形式。通过反思,我决定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突破口,改变原有教材的探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教学分析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以“固体和液体认识”为基础,围绕“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安排了四组教学活动:想办法使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研究小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探究鸡蛋或土豆浮起来的方法、用沉浮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教学》2014,(2):86-89
巧设脚手架 范明刚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一课教学中,教师成功地出示了以下3个探究脚手架,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铁块会沉在水底,为什么做成轮船的形状就能浮起来呢?”  相似文献   

6.
文章由一堂《圆锥体体积计算》的教学案例引发出疑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数学教育应当成为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的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证明事实,而应该努力使学生能获得发现,真正使学生经历一个探究与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探究学习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经历类似于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而做出创造、发明的历程,让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中去体验、磨砺,使其知识和能力在积极参与、思维碰撞中得到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8.
对儿童的探究潜能,我一直认为他们太小,只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尤其是刚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的小朋友。然而,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一节《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公开课,让我真切地解读了学生的探究潜能,并改变了固有的观念。以下就是该节课的一个片断:(老师把橡皮泥沉  相似文献   

9.
第二册中的第二课《浮与沉》如何使学生理解:“只有给上浮的物体增加足够的重量,才能由浮变沉。”我采用了充分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的教法,取得子较好的效果。 一、动脑筋想办法。首先我让学生想:怎么办才能使大槽中的塑料瓶由浮在水面变为沉到水底?当时,学生想出了三种方法:①在瓶内加水②在瓶内加铁块或沙子等重物;③在瓶颈处挂上重物。显然,学生考虑到了只有添加重物小瓶才能下沉这一层,而没有考虑到要“添加足够  相似文献   

10.
一、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能很快使学生卷入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研究,或没有研究的价值;或者发现不了问题,最后还是由教师生硬地提出自己预设好的问题。下面通过两个课例来分析原因。课例1:《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引出问题的过程。师:今天老师带来食盐和水,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现在老师往装有水的杯子里加入一小勺食盐会怎样?(教师用筷子进行搅拌。)生:食盐会溶解掉。师:老师再往杯子中加入第二勺食盐会怎样?(教师再用筷子进行搅拌。)生:食盐还是会溶…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12.
正《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以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分析 《浮力》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主要由"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两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初步认识浮力,了解有关浮力的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无尽的。对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刘老师正在讲《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内容。刘老师为了让小学生理解“通过使用在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起来,从而知道通过改变水的密度能够改变水中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道理,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堂观察实验: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鸡蛋、烧杯、盐、水,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探索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各小组的同学十分投入,认真地做实验,忽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我们组的鸡蛋在盐水中总是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浮着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人胜.”有多少学生能在读书期间亲眼看过山川野林、珍禽异兽呢?显然,这在我们苏北农村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但《科学》这门学科又必须让学生去亲近生活,体味自然,才能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可获得诸多技能和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在时空、内容、方法、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开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们有了更广阔的探究天地,能更广泛地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让学生们感到科学世界具有神秘之美,探究起来更是妙趣横生。无庸质疑,自主探究是孩子们到达科学彼岸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让丰富多彩的实验材料真正成为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成为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得心应手的“法宝”?下面以教科版三(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为例,谈谈我对实验材料处理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怎样加快溶解》是小学自然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各版本中均有此内容,苏教版安排在第五册《食盐哪里去了》一课后进行。此课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搅拌、用热水和把要溶解物质碾细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溶解快慢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善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