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2.
董文玉 《现代语文》2006,(5):127-127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是法定的经典."经"在周代的铜器铭文中即已出现,为"经营"之义.关于儒家经典被称为"经"的原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清段玉裁进一步解释为:"织之纵丝谓制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这里认为经为事物之根本.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艺>中说:"经,常也."认为经为常,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儒家典籍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认为它们是永恒的真理,它们所包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也是不变的,是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元胜 《现代语文》2006,(11):48-50
1.引言 汉语中的礼貌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主要是从"礼"衍生出来的.关于"礼"字的基本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示"部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都涉及到了礼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牛”字说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结合“马”字说解,从《说文解字》全书体例、语言学基本常识、词语文化释义三方面可证明段氏说法较确。但段氏将“牛,事也,理也”中的“理”理解为“文理”则不够允洽,《说文解字》在此应是采用了文化说解,“理”当为顺从之意。  相似文献   

5.
"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本义是胡须,但这个意义在先秦已经不常用了.作为虚词的"而"是假借字,用法颇为复杂,一般可分为三类:代词、连词、助词.  相似文献   

6.
《论语·里仁》篇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之"道",本身是规律,是思想核心.贯穿孔子思想的是中庸之道.忠恕正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忠"就是努力寻求中正乏道来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心中有"中";"恕"是顺从"中"道去做事便能从心所欲,即遵循规律,办事顺利.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9,(1):127-129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书,这部书共有126个"玉"部字,分别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以"玉"为载体的文化贯穿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从《说文解字》"玉"部字解释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人名中反映的玉文化及其文化的演变。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比找出这些字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词义从古到今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和"燀"均见于《说文解字·火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字系"■"字的讹误,从火"■"声,属侵部,与属谈部的"惔"旁转。本文从甲骨文字形入手,认为"■"在造字之初其实与"燀"同为一字,从火单声,而"单"与"惔"在上古的读音非常相近,这样就对"■"的字音字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说文》古文"甲"释义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古文“甲”的释义有两种传承体系。两种体系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赞成“成于木”,都出现“始”、“见”、“成”三个标示事物发展阶段的动词,以这一共通之处和“十”乃“甲”之假借的既有论断为前提,从汉字实际书写的角度出发,论证对《说文解字》古文“甲”的解释中“千”字为“屮”字之讹误,从而得出《说文解字》中古文“甲”的释义实为“始于十(甲),见于屮,成于木之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第五册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啸”解释为“高声叫”。笔者认为此解不妥,“啸”在此不应解释为”高声叫”,而应解释为“打唿哨”。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辞海》解释说:“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释"各"     
谢培培 《现代语文》2008,(1):128-128
"各"的本义并非如《说文解字》所言为"异辞也",从甲骨文字形上可以考出它的本义是"止、至".文献中"各"多用"格"来表示,通过本文考察, "各"正是"格"的初文."异辞也"是"各"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2.
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何为"训练"?<说文解字>解释为:"训,说教也.练,涧缯也.""说教"即启发教导;"涧缯"古意为"在水里反复地漂洗织物",其意演变为反复地操作.<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教育辞典>解释为:"训练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对培养技能、能力、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可道"章,是为《道经》之"序言"。在此序言中,老子交待了《道经》的思想主题,说明了《道经》的论说对象,解释了论道的概念工具,指出了观道的视角,提示了体道的门径。老子在《道经》首篇作此序言,目的是申明写书宗旨,提示读者要透过名言的"窗",来把握《道经》的思想实质,体悟道体。在"序言"的话语背景下,可以畅解此章章义,明达《道经》全书。  相似文献   

14.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作。笔者试图从训诂的释义方式入手,即针对具体部首在解释词义时所使用的手段来加以研究。本文以《说文解字·心部》为研究对象,对其释义方式加以探讨,以管窥《说文解字》中整体释义方式。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曲项向天歌"是小学语文第一册《鹅》诗中的诗句.此诗相传为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所作,其描写生动自然,活泼有趣,堪为咏鹅的佳作.然而就教学来讲,现在一般对"曲项"一句的解释还不甚了了.举例来说,《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上解释道:"鹅正弯着脖子,直向着天空叫,好象在唱歌似的."《小学教学》八三年第十期著文道:"白鹅伸着微曲的头颈,对着蓝天唱着欢乐的歌."如此等等.这些解释虽见仁见智,但笔者觉得都欠确切稳妥,其理由如次:其一,以上解释把"曲项"和"向天歌"作为一个动作,即认为"曲项"为"向天歌"的一种姿  相似文献   

17.
释"廷"     
郭莉琳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3):F0003-F0003
《说文解字·廴部》:“廴,长行也。从彳引之。”段玉裁注:“引长之也。”“从廴之属皆从廴。”从廴之字多与“长行”义有关,如“延”,本义为“长行”,后引申为长、伸长等义。《玉篇·廴部》:“行也。”其义为长行、长。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同意"与转注关系、"同意"类术语使用这两个方面入手,对《说文解字》(大徐本)中的"同意"现象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说文解字》中,"同意"这一术语具体所指包含不一,而对于该类现象的术语使用也变化不定。  相似文献   

19.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解读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以历史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都应该把《资本论》作为主要文本依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历史地而不是永恒地解释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商品和资本——它们作为社会形式是历史地获得的,也必将历史地失去;他唯物主义地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他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政治经济而不是政治经济学;他首先考察的是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其次才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拜物教观念;作为《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概念,而是社会的现象形态。历史地解释研究对象与唯物主义地处理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不能合并的原则。对于《资本论》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