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的主题。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条学习线索:一条线索是"弘扬中华文化",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两个维度;另一条线索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其中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两个维度。如何实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融合?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第一,民族、文化与和谐.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生存与延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主流乃由多源异质文化融合而成,其间还不断有新的因子注入.所以中华文化才能愈益宽广深厚,才能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包容性和同化力.中国历史上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最后无不为炎黄文化所熔化,无不完全溶入中华大家庭之中.蒙古和满清曾一度入主中原,但最终无不在中华文化的浸润和包容之下,也充当起中华文化的传人.文化是民族之根,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其为一个民族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精神支撑和立足根基,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既能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又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并从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提出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建构路径,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内部的内在矛盾,把整个社会看作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个方面的互动,在人的相互关系脉络中发展,并最终归结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中的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我们如何促进中华文化共识的动机理论有深刻的启示:在进行中华文化共识理论探索时,要注意不同阶层的人对中华文化共识动机的不同看法和做法,在物质激发动力的同时也要进行精神上动力的激励。注意在促进中华文化共识中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对一些人的行为要进行正面意义上的积极评价。分析人的动机时,要遵循人类学和文化学的一些基本规律。注重在实践中促进中华文化共识。中华文化共识的激发和促进有一定的客观规律需要探求。涂尔干的集体意识和脱序理论对促进中华文化共识的动机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激发不同的集体意识产生共同的集体意识,这是促进中华文化共识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应避免社会的脱序,避免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下使社会变得混乱。当代社会理论考察社会结构再生产的动力学原则及其对激发文化共识动机理论的启示:要用历史和时代的眼光来看待促进中华文化共识理论,重视民族集体对中华文化共识与每一个民族个体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对中华文化共识实践的作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中的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题,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二是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学会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特点。2.能力目标: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力量,培养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符号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存续复兴怀以意义自觉的对象化表达和意象化呈现的显著标识。这一标识在宏观要素层面包括作为符号之源的民族文化对象、作为符号之意的民族精神意象以及作为符号之形的民族标识形象。对上述三个要素的内在自觉与系统挖掘,是中华文化符号化的有效支撑。在实践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向度的边界。一是标识范畴向度,要正确处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文化底色。二是对内标识向度,要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中华本色。三是对外标识向度,要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确保中华文化符号的中国特色。唯有立足整体自觉,挖掘核心要素,守住底色、巩固本色、创新特色,中华文化符号才会以文化逻辑深度增进文化认同,发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和振兴.必然使中华文化的活力也得到提升,随着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民族的精神品格乃至国家的形象尊严都会得到应有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是亚洲地区最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国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之一。从1565年到1946年的381年中,菲律宾经历了西班牙和美国的长期殖民统治,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社会、文化及宗教等多方面影响了菲律宾本土民族。同时,中华文化、马来文化、墨西哥文化、伊斯兰文化也增添了菲律宾文化的异域色彩。菲律宾多元性的民族、语言、宗教、文化对其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疆图瓦人世代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喀纳斯山区,与世居民族哈萨克族互相融合、相互影响。文章分析了哈萨克族与图瓦人两个民族在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异同,揭示了两个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及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中华文化形成的包容、和谐、理性、中道的统一传统,是在"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多元包容形态下的统一。中华文化历来有地域上的南北分野、东西之别,还有源于国内各民族差异而产生的中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但中华文化历史演进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形成了一种将"整体一致性发展趋势与差异多样性发展趋势"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发展趋向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的特殊结构,形成了一种融合各民族文化为一体而又长久保持各民族文化个性特色存在的文化调适机制。这是一种十分高超的"和合共生"的政治智慧与文化精神,也是中华文明长治久安、生生不息的精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英语民族在同汉民族的接触过程中,借入了一些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主要来自中华文化、生活习俗和地理概貌三个方面。从英语的汉语借词中,我们可以窥察出英汉两个民族文化接触的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也是不同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北方草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草原文化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草原文化不断升华、延伸,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具有特色、承载大量现代文明的草原文化。《季风中的马》《长调》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因此,本文以这两部影片为例,分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草原文化是如何发展、如何表达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时,首先要沟通语言,这样,各民族之间就会出现语汇的输出和输入,这就是“借词”。有生命力的文化通过借词输入新概念而得到自我丰富和发展,显现出一种大度的文化内容。汉语中的借词反映了中华文化吸收外文化的历史,汉语的许多语词又隐含着包容外来文化的诸多风情美韵,使得中华文化更为华赡闳肆。比如,早在汉代,中原地区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匈奴的入侵,长期以来汉匈  相似文献   

14.
普及学前教育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但是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居住格局多样、民族文化差异等原因,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普及和发展学前教育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对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学前教育发展的教育人类学分析,发现学前教育的民族文化课程和教师专业成长是两个亟待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涉到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两个目标指出了注重利用历史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素养是当今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族群归属体现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因此,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应是中华文化认同。全球化对中华文化认同形成了冲击,应通过加强母语教育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强各民族文化整合来增强国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又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主体性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才有的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往交流中体现出的文化表征,突出表现为独立性、主导性和自为性。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发生动摇,“两个结合”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根本途径,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提出和推进“两个结合”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两者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互推共进。经由“两个结合”,传承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华民族应当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应当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应当以孔子思想为主体。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体,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慧命,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立足中华文化土壤,尊重并坚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原创性与自主性,不膜拜、不模仿他民族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关乎中华文化命脉的传承,关乎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关乎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余光中《民歌》的欣赏,人们不太会注意到发起于1966年末的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余光中在《民歌》中抒发对民族文化精神强烈的认同感和传承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感,虽然不是那场政治运动的传声筒,但也无法摆脱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解读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解读余光中这首《民黝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