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全面提高学校的学生素质,促进学校的稳定与发展的角度,对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问题做了深入探讨,重点分析了三个方面:辩证认识"问题学生"的特点,分析"问题学生"滞后的原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理念的教育;加强班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大部分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慈善引导式的说服教育来保证教育效果,但是碰到"问题多次重复型"和"问题重复频率低大影响固执型"等学生问题,在传统慈善引导式的说服教育下无法保证教育质量时,怎么进行教育?能不能进行教育?本文提到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处理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信息对称机制,经过论证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并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教育中对学生重视了"审美"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审丑"的认识,"美"与"丑"作为相对事物观,在教育学生中应当统一起来,让学生有个整体性认识这个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文去感悟和发现"美"与"丑",学会审视思考,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听话式教育"是传统中国教育的特色。现阶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运用传统的"听话式教育"弊端突显,容易将培养多样性人才的教育走入"千人一面"的误区。本文从传统的"听话式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探索高职学生学生管理改革新模式,使高职学生管理迈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正"以人为本"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的教育话语,有些学校还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视为"学生立场"的具体表达,以醒目的大字书写在校园的显眼处,写进了学校规划和各类总结之中。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学生立场的丰富内涵?如何将其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形态,特别是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本文以"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与学生工作为例,阐述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在素质教育下,学生既是班主任的教育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而教育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而转化学生的思想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如何教育学生是一门学问。批评教育,是一副苦药,有时是一副学生不得不服的苦药,这副苦药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批评转化的方式有三种:要"爱";要"赏";要"谈"。班主任与学生"对话"时,一定要真诚,就像他的多年挚友一样。除了真诚、细致外,还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应多用商量式语气、建议式口吻。不能不顾学生意愿、情感,强迫学生接受自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文章基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探讨了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目的、坚持"六个尊重"的道德教育机制,以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以学生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已有之,但由于班级教学制的提出,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特殊国情等原因,近代以来的教育逐渐偏离了"以学生为中心"。随着信息技术、心理和教育科学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现在人们开始重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9.
李晓 《文教资料》2013,(8):128-130
本文从"结构—个人"的关系视角出发,探讨了作为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宏观教育政策法规及以"校规"形态呈现的微观教育政策与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系,认为宏观教育政策促成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选择、规定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而"校规"则进一步型塑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态,并不自觉地与宏观教育政策一同确立了新的"精英主义"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适合的教育"突出激发内驱力,为学生"适合发展"扎下根基;"适合的教育"强调提升保障力,为学生"适合发展"搭建平台;"适合的教育"注重强化感染力,为学生"适合发展"校正方向,"适合的教育"是学生适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王玉红 《中国教师》2012,(20):76-77
<正>"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等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舆论呼吁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批评的方式被否定与抛弃了,仿佛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过多地强调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却忽视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与调控。教师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即使是批评,也"和颜悦色"润物无声",不敢太过严厉,怕引起学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招来家长的误解。实际上,批评和表扬像鸟儿的双翼,在教育学生中缺一不可。批评好比园丁手中的剪刀,既要修剪树木的枝杈,又不能伤其成长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应新时代教育之需、应学生发展之需、应教师和学校发展之需的教育,是求"人和之美"、增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心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主体性问题研讨的主要论题之一,已经形成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等一些主要观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遵循和坚持教育的"双主体性"规律与原则,一定要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认识入手,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状况、目标、任务,结合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因素,设计和确定教师和学生主体性互动的最优化方案,努力使教育活动在双主体性的最优化互动中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一、树立发展的学生评价观念着眼于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一,教育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第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第三,大教育格局基础上的学习化社会的形成。面对教育发展的这些趋势,我们树立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相信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够成功,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而  相似文献   

15.
晨会课,顾名思义就是每天早晨的第一堂课,可以说是充当了学生德育的"营养早餐",是班主任强化班级管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行为规范的教育课程。而有些教师忽略了晨会的教育功能,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晨会课需从细节出发,以各种方式进行晨会教育,提升晨会的质量,给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德育早餐。一、"营养早餐"从主题入手  相似文献   

16.
林耀春 《吉林教育》2007,(11):59-60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结果要反映到学生身上。因此,如何对待学生关系到"以人为本"精神的落实,关系到教育的成效,是每位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曾庆洋  李波  刘彬  唐华 《教书育人》2012,(36):34-35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分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探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实践途径,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将卢梭"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提出以"以儿童为中心"取代"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主动性等。"儿童中心论"深入人心,在全世界掀起了新教育的浪潮。1952年,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并将其应用到本科教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所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老校,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围绕"启蒙养正·明理成人"的办学理念、"乐群自主、才高志远、大气灵动"的学生培养目标,努力改进学生工作,在构建学生活动校历、年级学生工作序列的基础上,形成了"蒙正学生成长体验课程"。这一课程创造性地整合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给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体验式教育,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成长构建了一个综合立体的教育场。  相似文献   

19.
"问题"学生指学习态度差、行为品德差,经常违规乱纪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们都觉得难教育、难管理,班规校纪对他们不起作用,教育管理很难取得效果。文章分析了"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实行有效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学生为主体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必须要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更新学生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